劍河新城----崛起的秀美浴城(圖)
本港訊 (通訊員 王立 特約記者 石慶偉 攝影報道)劍河縣位于黔東南的中部,面積2176平方公里,全縣有約25萬人,居住著苗、侗、漢、水、瑤等民族。建國60年來,劍河縣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特別是受三板溪水電站建設的淹沒,劍河縣城由老城柳川鎮遷移到24公里外的革東鎮重建新城。新城于2004年10月破土動工,2007年4月搬遷結束。一座新城,以嶄新的面貌,重現在世人的眼前。
劍河新城建成統建房131棟,351個單元,50萬平方米,4007戶;公建房116棟,37萬平方米;自建房800多棟, 20余萬平方米。防洪提8.3公里。新修自來水廠一座,引水隧道2208米,明渠610米,管道2600余米。雨污管道從各個角落的源頭從發,按科學的布局,流入統一的管道進入排放點,以新觀念強化環保意識。強弱電網規范架接,以美觀的姿態,布達全城9個小區。城市道路合理布局,方便適用。
走進劍河新城,迎面是一條平坦而寬敞的仰阿莎大道,街道兩旁是青石板鋪就的人行道;規范的盲人道在人行道的中間,并隨著人行道向前延伸,展現了新城建設的人性理念。仰阿莎大道兩側與人行道的銜接處,除開路口而外,全部是花圃。花圃里設計種植各種花草或各種色彩不同或生長季節不同的低矮樹種,一些高大而按季開花或結果的樹木,以整齊的姿態,布置在花圃的中間,極有園林風味。沿街兩排的路燈,以柱的形式,從花圃中升起,為新城把黑夜照成了白晝。寬敞的人行道側面,沿著街的走向,是錯落有致的建筑物。建筑物以嶄新的容貌,分布在仰阿莎大道的兩側。沿著仰阿莎大道的路口,分別深入城內9個居民小區。各個小區,自建有休閑的花園或娛樂場所,而相互間又以整體的形式形成一座新城。
新城的建筑格調統一,全為坡屋面,屋面上統一蓋著青灰色水泥瓦,加上翹角、脊吻、垂瓜、掛落等,立體感極強。青灰色的外墻,井字形窗子外形,暗紅色的裝飾花窗,別致的雨檐,精巧的苗族圖騰水牛角屋脊,氣派的屋脊翹角和屋檐四角飛鳥,屋頂上巧然布置的侗族鼓樓,各層精心設計的苗族樓屋美人靠,在古樸的環境和美觀的景色中,展現了一份濃濃的民族建設風味特色。而民居外墻基本是三段式色彩,即上白、中灰、下青的搭配,與朱紅色的垂瓜、掛落和暗紅色的花窗組合,另有一層新穎的味道。
源江河從新城穿流而過,已竣工的源江河的兩岸河堤,長達7公里,由是城內建有10座交通橋梁。橋身都是仿侗族風雨橋建造的鋼筋混凝土平板橋,橋的護欄和橋面,用料全是青石。青石護欄板上,雕刻的是劍河名聲在外的畫家李萬增先生生前“侗家迎新娘”、“苗家斗牛節”、“苗族木鼓舞”等版畫,形象畢現,栩栩如生,民族風情以藝術的形式,在人們的休閑中,走進了這座小城的深處。而橋上和仰阿莎兩側步行街的青石用料和小區內青石及巖面公路,是清水江石文化的再現。
新城內有3個廣場,即陽光廣場、仰阿莎廣場、體育廣場。陽光廣場坐落在行政中心門前,是全城的居中區位,建筑物主要以苗族銅鼓和侗族風雨橋為主。圓形的廣場,以蘆笙坪的形式鋪貼花磚和青石,上下形成梯式的步行街,有流水,有花圃,還有其他既有現代氣息,又有民族風味的建筑物,是各民族融合的一種體現。體育廣場,座落在行政中心右面的源江河畔,是縣城的體育鍛煉中心,正在規劃建設中。仰阿莎廣場坐落在新城東面的校場壩內,在仰阿莎湖畔,是一個休閑廣場,正在規劃建設中。
從仰阿莎大道出發,沿著河堤往下走,來到源江河出口,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寬闊的一段湖面,這是三板溪水電站把清水江攔壩形成的仰阿莎湖區尾部。新城邊的仰阿莎湖堤全長1.3公里(革東鎮政府外則往劍河高中部段,目前未建湖堤,故未計此段里程),面河是古城墻式的圍墻,湖堤公路是巖面鋪就,公路兩側是休閑人行道,全種柳樹。特別是熱天,晚餐后,城里源源不斷的游人或家人、朋友、情侶,浴著晚風,在楊柳的輕歌曼舞中,悄悄走進越來越濃重的夜色,很晚都還有人聲閃爍。
劍河縣下轄12個鄉鎮,苗族和侗族是縣內的主要民族。縣內同是苗族或侗族,以各處居住區域為區位,產生不同的裝束服飾,經考證,苗族有11種之多,侗族有4種。最為獨特的是,唯劍河獨有,堪稱世界一絕的苗族錫繡,僅存在仰阿莎湖畔的四個鄉鎮,以柳富寨為中心的43個村寨內,2006年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苗族紅繡,以稿旁和巫包為主要點,是苗族刺繡工藝品的另一奇葩。而歌舞也不遜色,首先進入央臺拿獎,震驚京城,震驚全國的是劍河久仰多聲部情歌。之后,革東苗族飛歌在2005年“多彩貴州歌唱大賽”中榮獲原生態唱法優秀獎,2008年參加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十三屆青年歌手大賽榮獲優秀獎;2005年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7年革東鎮被列為省級民族文化藝術之鄉。久仰鄉的巫交木鼓舞曾經在巴黎劇院驚動歐洲的夜晚。革東鎮大稿午苗族水鼓舞,以田為舞臺,山野為背景,在水田中舞蹈,獨特的風格,是苗族歌舞的活化石,是一道靚麗的景觀;多次被邀外出演出,驚震國外專家專程實地觀看,迷醉的專家驚嘆不已,瀕臨失傳的民族文化又被激活。2008年劍河苗族剪紙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劍河溫泉的農民畫,在外部格外得到青睞,由此1991年劍河縣被文化部命名為畫鄉。而劍河小吃也是聲名遠播,展架酸湯魚和酒香蟲讓旅客念念不忘,是游人的品牌食宴;劍白香豬、苗家歐羞菜、侗家腌魚、劍河紅粉等食品,味道純正,口碑極佳。
劍河新城位居仰阿莎湖的尾部,過河幾分鐘又可到達苗鄉圣水劍河溫泉,居于特殊的地理環境優勢,劍河人便拉出“冬春浴苗鄉圣水劍河溫泉,夏秋洗青春瑰麗仰阿莎胡”的牌子,意欲打造高原劍河浴城,承接天南地北拜訪苗鄉侗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