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歲柳傳志挑戰新極限:多極化聯想進軍金融業
尋找金融與實業的均衡極限,是企業家最尖端、最危險的挑戰。現在,66歲的柳傳志要主動挑戰自己的極限。
3月10日,參加兩會的柳傳志證實,聯想控股決定收購中銀證券部分股份,因證監會還在審批,無法透露更多信息。
在此之前,聯想已經控股漢口銀行,并且表示不排除收購其他更多金融機構。
事實上,這一切不過是柳傳志新戰略的預演。3月19日,聯想控股新聞發言人桂琳告訴記者,聯想控股將于4月中旬召開新戰略發布會,重點推出戰略投資部、資產管理部、孵化器投資部三大投資部門,并且打造新的產業。
此前,聯想旗下業務包括三塊——IT制造(聯想集團)與銷售與服務(神州數碼)、投資(包括風險投資、戰略并購、直接投資)、房地產(融科),這一切構成了柳傳志的三極。如果說以漢口銀行、中銀證券為代表的金融業是柳傳志人生的第四極,那么以太陽能為代表的新能源則是他的第五極。桂琳告訴記者,不排除進入其他產業。
進軍金融業
柳傳志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金融業是聯想的新領域,聯想有新想法。
記者采訪獲悉,聯想以9億元獲得國家開發投資公司(簡稱“國開投”)持有的中銀證券12%股權,有關交易中國證監會正在批準。2009年,國開投通過上海產權交易所掛牌出讓持有中銀證券的12%股份,掛牌價格為9億元。
國開投此次退出中銀證券是為了達標證監會“一參一控”政策要求而進行的戰略調整。與當年的成本相比,國開投收益高達4倍。
收購中銀證券在媒體上掀起了一陣波瀾,而聯想控股收購漢口銀行則低調得多。
今年1月6日,柳傳志飛抵武漢,出席聯想入股漢口銀行的簽字協議。經銀監部門批準,聯想控股將成為漢口銀行的第一大股東。
漢口銀行成立于1997年12月16日,前身為武漢市商業銀行,2008年6月更名為漢口銀行。
目前,漢口銀行現有各類分支機構80家,包括異地分行1家(鄂州分行)。經中國銀監會批準,首家省外異地分行——重慶分行目前正在抓緊籌建。2009年,漢口銀行資產總額達635億元,實現經營利潤8億元,較上年增長57%。
為提高競爭力,早日成為上市銀行,漢口銀行“招親”已久。去年,漢口銀行啟動了新一輪增資擴股,計劃募集股本12.7億股,使總股本達到35.18億股。在漢口銀行的全球“招親”中,聯想成為其“鐘情”的對象,成為第一大股東。
同時參股漢口銀行的,還有國內鋼鐵行業排名前三位的武鋼集團。完成增資擴股后,武鋼集團則成為漢口銀行的第二大股東。
漢口銀行董事長陳新民表示:“將以本次投資入股、戰略合作為一個新起點,用三年時間,實現跨越發展,再造一個漢口銀行!
桂琳告訴記者:目前尚未披露每股定價,也沒有公布聯想投資額度。
記者采訪獲悉:聯想控股的持股比例將在25%-30%之間,投資總額在10億左右,將是聯想控股歷史上最大的單筆投資。
聯想控股2009年初就派出專業投資團隊,深入漢口銀行,進行了為期半年的調研。
柳傳志稱,漢口銀行基礎非常好,今后將推動其上市,但不會干涉具體經營。
聯想控股副總裁趙令歡稱,聯想成為漢口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后,給漢口銀行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大客戶,還將整合各股東間的資源和優勢。他還稱三年內漢口銀行網點數量將翻番。
三個月時間內先后入股漢口銀行與中銀證券,投資資金近20億元,柳傳志進軍金融業的決心由此可見一斑。
多極化聯想
春節前,聯想春節年會在北京圖書館音樂廳舉行。聯想控股旗下子公司掌門人先后上臺,以“演節目”的方式介紹自己的公司,包括楊元慶(聯想集團)、朱立南(聯想投資)、趙令歡(弘毅投資)、陳國棟(融科置地)。神州數碼的郭為因事未能到場,委托公司一名副總代為表演。
柳傳志則坐在臺下,微笑地看著這一切。把大家召到北圖,柳傳志頗含深意:當年,第一臺聯想PC就在不遠處的一間房子里被研發出來。但更深一重意義則是,25歲的聯想要告別歷史,進入一個新的階段,而春節聯歡會是一次歷史總回顧。
柳傳志要重新出發,開疆拓土。
2009年下半年,聯想控股成立直投業務部,由聯想控股常務副總裁吳宜兵負責。吳宜兵離職加盟中信產業基金后,由柳直接指揮。
桂琳透露,聯想直投部將成立三個事業部:一是戰略投資部,二是資產管理部,三是孵化器投資部。四月中旬,聯想控股將宣布戰略投資部所進軍的產業方向,IT制造、房地產、IT服務之外,金融業是一個布點,另一個確定的布點是新能源。
二是資產管理部所投資公司是部分參股、不控股,比如投資物美。去年8月,TPG聯合弘毅投資、聯想控股向物美商業投資16.5億港元,投資后,TPG、弘毅投資、聯想控股將分別持有物美商業擴大后總股本的6.17%、4.16%、0.62%。
三是孵化器投資部,用以投資創業型企業。投資對象既包括來自社會的創業型企業,比如去年投資的網康,也包括聯想之星。聯想之星是聯想控股與中科院合作的一個項目,重點將中科院內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孵化器投資部計劃五年內投資4億元。聯想控股尚未公布戰略投資部、資產管理部的投資額度,但遠超孵化器投資部。
聯想直投三大事業部的投資與弘毅投資、聯想投資的區別在于,弘毅投資、聯想投資的資金來源于LP(有限合伙人),有明確的退出時間限制,而直投業務的資金來自聯想控股,沒有退出的時間限制。
最大的不同來自戰略投資部,戰略投資部的目的是在聯想控股旗下打造聯想集團、神州數碼、融科置地之外的更多產業公司。上述三家公司是聯控股的產業三極,金融業、新能源將成為聯想控股的第四極、第五極。
桂琳則強調:金融業是否會成為新的一極,聯想控股還在試探中。
產融新平衡
柳傳志在構筑一個完美的產融結合模式:聯想控股的資金源于旗下產業公司,是血庫,起貯血作用,必要時,則向產業公司輸血。
聯想控股是聯想集團、融科置地、神州數碼的股東,同時還是聯想投資、弘毅投資的LP,每年都從這些產業公司獲得分紅。聯想控股的血液還來自退出旗下產業公司所得,比如神州數碼MBO之即,聯想控股部分退出套現。
以聯想直投三大業務部為窗口,這些資金將流向聯想看好的新產業,比如金融業、新能源產業。當這些產業公司做大做強之后,它們將成為聯想控股新的血液來源。
當然,聯想直投也不放棄財務投資的機會,資產管理公司則以財務回報為目的。
至于孵化器投資,與中科院合作的“聯想之星”項目,是為了實現柳傳志一貫的“產業報國”,“回饋中科院”等目標,同時也希望發現一些早期項目。成功的早期項目可以獲得更高的投資回報。
產業公司除了給聯想控股提供血液外,也能在關鍵時候獲得聯想控股的支持:當旗下產業公司資金緊張,或是需要投資新業務的時候,聯想控股可給旗下產業公司以資金支持。比如聯想集團缺資金,就可向聯想控股進行定向增發。
柳傳志長期的設計還在于:旗下產業公司之間可以相互支持,特別金融業與其他產業公司之間。金融公司本身是個血庫,吸納社會資金,必要時可成為產業公司的血液來源。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這樣論述產業與金融的關系: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的融合是一種大趨勢,進入金融業不一定代表成功,但要成功一定要進入金融業。
正是在張瑞敏的思想指導下,海爾成立了集團財務公司:旗下產業公司盈利時,利潤納入集團財務公司;產業公司需要投資,集團財務公司輸血。
海爾實現的是體系內循環,而柳傳志的高明之處是,通過漢口銀行、中銀證券這樣的機構,可把社會資本納入大聯想體系,融入大聯想的血液中。
金融對于聯想還是一個新領域,除了嚴格的政策監管外,還有不一樣的管理運營方式。以聯想投資、弘毅投資在投資新產業時,柳傳志給自己劃定了一個邊界,并且把握著自己的平衡:將產業經驗向其他公司進行復制,以此獲得回報。
但參股中銀證券,控股漢口銀行,最大的不同是聯想的產業經驗不能在金融業內復制。
在這個新的疆域,如何把握產業與金融之間的平衡,是柳傳志面臨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