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小車:小型 低碳 網絡化
100多年來,汽車一直是世博會舞臺上的重要“角色”,讓人感觸一代又一代全新的移動世界。1889年,全球第一輛汽車在巴黎世博會展出;1906年,在意大利米蘭世博會,單獨的汽車館首次亮相;1915年舊金山世博會,福特公司甚至在展館安裝了一條T型車生產線,讓人看看汽車是怎樣造出來的。同樣,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后,以“直達2030”為主題的汽車館也將向游覽者展示了兩款概念車——葉子車與EN—V。
葉子車和EN-V雖然從模樣到驅動方式完全不同,但未來的理念是一致的,那就是小型化、低碳化和網絡化。未來的汽車,可能越來越小,葉子車的長度估計比目前小型車還要短,只能坐兩人。而EN—V就更是小的出奇,它的整車重量僅400多公斤,長約1.5米。相比而言,現在的汽車,重量超過1500公斤,長度更是EN—V長度的三倍,停車需要超過10平方米的面積。僅就停車而言,EN-V與傳統汽車相比就顯出極大優勢。目前一個傳統汽車的停車位可以容納五輛EN—V,這將極大地提高城市現有停車面積的利用率。
未來的汽車,都不喝油。上汽集團技術專家表示,葉子車用的主要是太陽能和風能,葉子車的綠色車頂不僅模樣像一片巨型葉子,功能更加是一片葉子,就是一部高效的光電轉換器。它吸收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并以可視化的“葉脈”方式顯示能源的流動;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陽光追蹤系統,葉片上的太陽能晶體片可隨太陽照射方向而轉動,提高太陽能收集效率;而它的輪轂,則是可以吸納風能的 “風火輪”,這四個風力發電機,能夠通過捕捉散逸的風能,將風能轉變成電能,充入自身電池儲存能源,形成輔助電驅動系統,最大限度拓展利用新能源。
更有趣的是葉子車的“身體”,它采用了可吸附二氧化碳的有機金屬結構(MOFs),能模擬綠色植物從空氣中捕獲二氧化碳和水分子,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釋放出電子,形成電流。生物燃料電池再將產生的電能給鋰電池充電,由電機驅動汽車。同時,它還能將光電轉換中排放的高濃度二氧化碳通過激光發生器轉化為電能為車內照明,或轉化為車內空調制冷劑,不僅僅是“零排放”,更是“負排放”的實現,有助于凈化空氣,緩解溫室效應,改善自然環境。
如果說利用太陽能和風能來驅動車輛還有些遙不可及的話,那么EN—V概念車的電驅動模式則是近在眼前的事。EN-V的左右兩側車輪分別由各自的電動馬達驅動,該技術最初源于通用汽車在2006年巴黎車展上提出的氫燃料驅動—線控技術Hy—wire概念車。電動馬達不僅提供車輛加速動能,并且控制減速和停車。
與目前的傳統汽車相比,EN-V的轉彎半徑大幅減少,甚至可以實現在原地轉彎。EN—V的馬達動力由鋰電池提供,可通過普通家庭電源進行充電,每次充滿電后可行駛40公里,完全實現零排放,減少了對環境的直接影響。另外,EN—V可以與電網進行信息互換,判斷電網的整體使用情況,從而選擇最佳的充電時間,充分提高公用電力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
同樣,未來的汽車,不可能不與互聯網緊密結合,EN—V概念車不僅是汽車,更是一個個移動著的互聯網終端,從而形成——車聯網,EN-V通過整合全球定位系統 (GPS)導航技術、車對車交流技術、無線通信及遠程感應技術奠定了新的汽車技術發展方向,實現了手動駕駛和自動駕駛的兼容。特別是在自動駕駛模式下,EN-V能夠通過對實時交通信息的分析,自動選擇路況最佳的行駛路線從而大大緩解交通堵塞。除此之外,通過使用車載傳感器和攝像系統,EN-V可以感知周圍環境,在遇到障礙物或者行駛條件發生變化時能夠做出迅速的調整。例如,如果行人突然出現,EN-V相比現在的汽車可以更快自動減速至安全速度或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