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金魔力誘使家電巨頭紛紛進軍房地產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0-9-19 9:03:37 來源:證券日報-資本證券網
證券日報-資本證券網消息 現在的房地產就像一塊充滿利益的大蛋糕,任何人都想沖上前來分一杯羹。國企、民企、外資,就連家電巨頭也想要在地產界擁有一席之地!
在青島舉辦的住交會上,海爾、海信的房產公司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從而家電巨頭紛紛進軍房地產市場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國內的家電集團早已成立房地產公司,并已運作多年!如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分別在2002年、2004年、1991年、1995年成立房地產公司!
據報道,一年兩次的青島住交會日前閉幕,疑似回暖的樓市迎來了15萬前來看房的人。在房產展會的顯著位置,人們發現了兩個家電大顎的身影——海信和海爾,都是以地產品牌前來參展。其中,海信推出的新樓盤有13個,海爾14個,而且項目遍布全國。
海爾地產集團成立于2002年4月,是海爾旗下專業從事房地產投資開發和經營的企業;海信房地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當時海信集團企業改制,為了解決一部分職工的轉崗就業的問題,海信集團成立了地產公司。
8月7日,TCL集團發布董事會公告,公司與萬通實業于2010年7月30日簽署了《進一步推進工業地產領域合作之框架協議》,雙方將結合在房地產開發及工業地產儲備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加強在工業地產領域的合作。
可以發現,TCL集團早起有意進軍地產業,首先先后成立了惠州TCL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和深圳市TCL房地產有限公司奠定基礎,開發TCL翠園、TCL?雅園在內的商業地產項目獲利。
除TCL之外,7月5日, 家電巨頭康佳以成交價3.42億競得昆山市周莊鎮全旺路南側地塊,這塊地用途為旅游設施及商住用地,康佳表示,公司將在該地塊進行房地產及商業等配套產業開發。
如今,國內幾大家電巨頭均在地產業上有所動作,實際幾乎早已試水,并且打出一片天地。
海爾地產集團成立于2002年4月,目前海爾地產集團擁有多個房地產開發子公司,投資和開放項目也從青島逐步拓展到濟南、重慶、蘇州等國內多個城市。海信房地產成立于1995年6月,業務主要在山東省內遍及青島、濟南城市。
除了海爾,美的、格力、海信等分別在2002年、2004年、1991年、1995年成立房地產公司,康佳、春蘭、TCL等家電巨頭也在房地產市場早已開始布局,并且已經在資本市場打拼多年。長虹集團更是已經將房地產列為與電子電器、軍工并列的三大產業板塊之一。
家電企業早已紛紛投身地產業,吸金成為永久不衰的話題,然而地產究竟有何種魔力誘使家電巨頭紛紛以重金涉險。
在一份調查中,被訪的500家非地產類企業中,超過44%的企業計劃未來在房地產市場分得一杯羹。大量資金涌入地產業都是沖著地產行業的利潤去的。
查閱數據報表,大多數房地產的年度凈利潤,幾乎超越家電龍頭企業一倍以上。而家電半身的利潤微薄,無法滿足企業擴張甚至生存的需求,正是地產前幾年帶來的巨額暴利蛋糕誘惑,靠家電起家的企業開始大批量地進軍地產行業。
家電資深觀察家劉步塵表示:“三、五年前,家電企業本身盈利狀況不是很好,平均毛利不到10%,做出投資地產、證券的選擇。中國地產較為繁榮,高利誘惑是主要原因!
目前,從家電構成來看,彩電毛利較低,成本較高,加上上半年庫存折舊,各種成本費用加起來上升到8%-12%,空調毛利相對較高達到15%-20%,格力、美的等空調毛利甚至達到25%-30%。冰箱的利潤率在25%左右,家電下鄉將價格抬高。洗衣機利潤率介入空調和冰箱之間。上半年,以彩電為主盈利狀況不佳,白電的盈利較好。
“利潤率較低,地產繁榮高利成為誘惑!奔译姌I專家、帕勒咨詢公司資深董事羅清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雖然家電巨頭再地產界的業績會給家電業務帶來不小的助力,但從當前的形式斷電家電企業“制造業加地產”的模式還為時尚早。
相對于主業家電產品,房地產的循環周期較長,風險拉高會不會讓雙贏變成雙輸,是這些家電巨頭們必須正視的問題。
誠然,零售業短期現金流量大而利潤較薄,房地產資金周轉時間長而利潤豐厚,各類制造零售公司實際上近年來均在混搭地產業務提升業績。其中有單純看重其暴利而為閑置資金找出路,也有普鋼、紡織等傳統落后產能借此轉型,更多的還是依靠聯動效應提升業績。
中國的企業家為什么對實業失去興趣?知名財經作家馬光遠認為:首先,宏觀環境和產業政策使得民間資本無法進入一些產業領域。目前民間資本在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中只占13.6%,在金融業只占9.6%,在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只占7.5%,在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只占6.6%,至于在石油、電信、鐵路等領域,所占比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一些地方政府以重組整合的名義將民間投資擠出煤礦等領域,使大量的民間資本難尋出路。即使一些做得相當不錯的實業家,如匯源果汁等,因為環境因素都急于退出實業,鮮有做百年老店的打算的。
其次,中國樓市和股市的不理性使得到處蔓延著急功近利的歪風邪氣,民間資本、國有資本和外資都爭先恐后進入房地產業,在房價暴漲的情況下,在房地產上一個月的收益都遠高于辛辛苦苦做實業一年的收益,做實業成了最沒出息的選擇。以127家中央企業為例,除了16家是國資委“欽定”的以房地產為主業的,還有78家主業并非房地產的亦殺入了此行業,也就是說,央企從事房地產的企業比例達到了73%。(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