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寒冬"傳言攪動中國能源市場 引發"煤荒"
核心提示:一個“千年寒冬”的氣候傳言,攪動了中國的能源市場,煤炭首當其沖。為了度過這個寒冬,從南到北,發電企業四處尋找低價煤。事實上,今年冬季并不缺煤,而是調控政策、氣候傳說、貨幣政策等多種因素共同編織了一個“煤超風”故事。
煤價高漲之下,電廠、煤炭貿易商紛紛前往山西、內蒙、陜西“搶煤”。 (資料圖片/圖)
南方周末11月23日報道
“走西口”
楊晉要帶著手下的三十多人重新“走西口”了,這次是因為煤荒。
在一張占據半面墻壁的大同市煤礦分布圖前,這位山西大同二電廠的燃煤部經理雙手叉腰,一臉無奈。
自從去年資源整合開始之后,這張地圖上的小煤礦已經成為歷史。原本靠大同市周邊二百八十多個小煤礦生存的大同二電廠,現在只剩二十多萬噸的存煤,這些存煤還不夠大同二電廠燒6天。從辦公室的遠程監視器可以看到,庫容可達150萬至160萬噸的煤場空空蕩蕩。
讓楊晉更為難的是,大同二電廠不僅要保證京津唐供電,還要保證大同市的冬季供熱。這意味著,在這個冬季,無論煤價多高,大同二電廠也要硬著頭皮撐下去。“以前吃小窯煤,結果小窯全部停產,現在吃大窯煤,就必須掏高價。”楊晉說。在各種資源產品漲價面前,迅速高漲的煤價已被網友戲稱為“煤超風”。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存在計劃煤和市場煤,其中計劃煤要比市場煤價格低。
以大同二電廠為例,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其6臺20萬千瓦的老發電機組在享受計劃煤,不過,剩余三分之二的新發電機組要全部靠市場煤支撐。
目前,同煤集團大約每天給二電廠5000噸計劃煤,但這是杯水車薪,“一個月的供煤還不夠燒兩天”。大同渾源縣的一位煤礦負責人說,在計劃煤得不到保證下,二電廠只好找市長。為了完成“保電、保熱”的政治任務,大同市的一位副市長親自拿著“條子”到渾源縣要煤。
離大同50公里之外的渾源在去年的資源整合中“損失慘重”,惟一開工的一座露天煤礦在政府的號召下開始每天給二電廠供煤一萬多噸,“比市場煤價格每噸低18元”,但這只是“三角中頂了一角”,還有每天一萬多噸的缺口。
和他的先輩一樣,楊晉只有“走西口”。從山西右玉縣過殺虎口,去內蒙古找煤。殺虎口是晉商當年走西口的一個重要通道。現在,右玉縣的殺虎口方向已經堵滿了拉煤的大貨車。煤車司機們開玩笑說,北京的電就是這樣一車車拉出來的。
被放大的信息
不僅楊晉在“走西口”,國內眾多電廠、秦皇島的煤商都派出了骨干,前往內蒙古、陜西等地找煤。“三西”地區(山西、鄂爾多斯、陜西)的煤炭調出量占到全國的62%。
秦皇島大型煤炭貿易商——八達集團常務副總經理張衛東也是這撥找煤大軍中的一員。目前,他已將手下人遍撒內蒙古、山西。“現在是搶車皮,搶合適的煤,搶發運站臺。”
幾個月前這并不是常態。在楊晉的印象中,自夏季用電高峰之后,國內煤價一直下滑到9月20日,其中5500大卡發熱量的煤每噸掉了50元。其中的關鍵在于,席卷全國的節能減排,導致全社會用電量銳減,煤價走低。
據南方周末記者了解,6月25日之后,內蒙古即開始施行“煤管票”政策,內蒙古試圖通過這一方式限產保價,但這并未得到市場真正響應。真正的轉折點來自國慶節。敏銳的分析師們發現,煤價的脫韁首先始于資本市場。
總部位于上海的金融數據資訊企業——Wind資訊統計顯示,煤炭開采板塊在國慶節后的兩個交易日的漲幅高達16.75%,是上升勢頭最明顯的板塊,國陽新能、兗州煤業等個股連續兩天漲停。
這種市場異動來自一個氣候傳言——“千年寒冬”的攪動。這個發軔于波蘭的氣候傳言稱,歐洲將迎來1000年以來最冷的冬天。
當“千年寒冬”傳言漂洋過海,抵達中國之時,已是半個月后,盡管如此,它還是攪動了中國的能源市場,其中煤炭市場首當其沖,天然氣等其他資源類產品也不可幸免。
“9月份大家就關注這個說法,當時就有預期,動力煤會有比較好的機會,那時候就看好這個行業。”東方證券煤炭行業分析師吳杰說。
在分析師的眼中,“千年寒冬”帶來的變化因素,已被置于全球通脹等宏觀因素之前。
廣發證券煤炭行業首席分析師陳亮肯定了這樣的市場預期。他說,這是給大家找一個漲價的理由而已。陳亮將千年極寒傳言在現實經濟中的作用概括為:一個說法影響預期,大家都去增加庫存,把價格抬起來,形成螺旋型的循環。“在信貸寬松的情況下,大家都會追求資源性和周期性行業。原油、煤炭、黃金這些上游產品的漲價是最容易獲益的。”吳杰說。
這種態勢下,“煤超風”已成現實版。
從秦皇島山西優混(5500大卡)的平艙價(煤炭運到港口并裝到船上的價格)可以看出,國慶節之后,煤價一直在平穩上升,10月25日之后,陡然上升,截至本周一,已累計上升65元/噸。
和“千年寒冬”傳言流傳軌跡吻合的是,10月9日開始,蒙煤外運的咽喉——京包線古店口火車站的列車通過能力不斷突破歷史紀錄,10月16日甚至突破100列,為此鐵道部運輸局還專門通令嘉獎。古店口為呼和浩特鐵路局和太原鐵路局的分界口,列車大部分發往秦皇島港。
南方周末記者在大秦鐵路湖東編組站看到,長達2.6公里的萬噸大列車正在火車機頭的牽引下,緩緩駛出編組站。這些電煤運抵秦皇島后,將通過船只運往全國各地電廠。
還會更猛烈
“煤價的第一輪高峰期已過,但在春節前還會有第二、第三輪。”張衛東說,“現在貿易商都在打時間差。”
從秦皇島港的庫存、全國電廠存煤來看,一切屬于正常水平——既不要疏港,也不要儲煤,全國重點電廠存煤可用天數高達21天。
但在電力行業相關人士看來,這是“千年寒冬”風起之際,電廠紛紛提前儲煤的結果。目前,在全國9.5億千瓦電力裝機中,74%為火電。這些火電廠至今對2008年初的雪災記憶猶新。
煤炭貿易商們打的主意是,一定在第二、第三波行情來臨之前,提前搶到煤。
張衛東發現,他們從內蒙古的煤礦拉煤到呼和浩特鐵路局的發煤站臺,運費已經從每噸18元漲到了25元,“這還是老客戶的價格,主要是柴油加不到”。
京藏高速這條最繁忙的高速上的每個加油站都擠滿了運煤車。呼和浩特的加油站只允許加300元柴油,一輛煤車往往要在幾個加油站之間來回加油,而且不能保證能加到低凝點的柴油。
以大同二電廠為例,從鄂爾多斯拉煤到大同的運費每噸為140元到150元,更遠的運距可達190元,甚至200元。“運費太不可靠了。”
分析師們表示,席卷全國的柴油荒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煤炭的運輸成本,進而推高煤價。
分布在內蒙古的煤炭貿易商還發現,即便找到了煤但因為用戶太多上不了站臺,沒辦法只好租地,結果每噸平添了10元成本,加上列車損耗,每噸又損失10元,這些都要加到成本中去。
“電廠的現在存煤較高的好日子,最多也就保持15天左右。”張衛東判斷。這意味著,煤價將會迎來新的一輪漲幅。
這對楊晉以及其他電廠的燃料部經理來說,并不是一個好消息。
11月初,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報告稱,高煤價已扼住電廠咽喉。繼中部六省和山東省火電企業繼續全部虧損之后,東北三省火電企業也開始加入全面虧損行列。
目前,大同二電廠的上網電價是0.348/度,在楊晉看來,要達到電廠盈虧持平,上網電價還要漲5分。在“市場煤、計劃電”的困局下,這顯然是不可能實現的。
事實上,大同二電廠的虧損不止因高煤價、低電價所致,還有“保熱”。大同二電廠提供的數據顯示,他們每年因保證供熱一項就虧損1億至2億元。
煤價越來越高,楊晉的生活越來越單調。為了更好地監控煤炭市場,楊晉現在養成每天看央視《經濟半小時》,了解貨幣政策、經濟走勢的習慣。這個自詡為經驗老到的“分析師”說,一旦摻和了政策因素,就很難判斷走勢了。
“電廠已沒有淡季,每天都是旺季。”每天緊盯電腦屏幕,查看煤炭庫存的楊晉一邊用鼠標點著遠程監控系統,一邊自言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