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森”贏了比賽 人類贏了科技
網易報道 2月16日,超級電腦“沃森”以77147美元得分的絕對優勢,在“危困!”節目中擊敗兩名人類對手,連續上演了3天的“人機大戰”終于以“沃森”的勝出而塵埃落定。
“危困!”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收視率極高的一檔競答節目,比賽規則是答對得分、答錯扣分,參賽者為了避免扣分,也可以對拿不準的題目選擇不答。節目中的問題涉及歷史、文學、時事、政治、藝術、電影等多個領域,需要參賽者具備廣博的知識和敏銳的分析能力,得分以“美元”來計。無論“沃森”還是人類對手,都不可借助互聯網和場外幫助。
“智力”很發達 腦袋“缺根弦”
此次“人機大戰”中共有3位選手,個個身手不凡:超級電腦“沃森”是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研發的一套計算機系統,名字來源于該公司100年前的創始人之一托馬斯·沃森。90個IBM Power 750服務器和16TB的數據存儲容量,使“沃森”在分析問題時能夠運用多個數據源,在幾分之一秒的時間里給出答案,而且能“聽懂”人類的語言;肯·杰寧斯曾在“危困!”2004至2005年賽季中連勝74場,打破了歷史紀錄,贏得了250多萬美元得分;布拉德·魯特爾是“危困!”單人參賽者中累計贏得分數最高者,共贏得320多萬美元得分。
經過激烈的比賽,最終超級電腦“沃森”贏得77147美元得分,把獲得24000美元得分的杰寧斯和21600美元得分的魯特爾遠遠拋在了“腦”后。根據節目規則,冠軍“沃森”得到了100萬美元獎金,亞軍和季軍的獎金分別是30萬美元和20萬美元。不過,杰寧斯和魯特爾各將自己獎金的一半捐給了慈善機構,而IBM公司則捐出了“沃森”的全部獎金。
為了贏得比賽,“沃森”的“頭腦”事先已被無數的字典、詞典、百科全書以及設計者能夠想到的各種知識武裝起來。此外,“沃森”還具備從錯誤中學習的能力,可以通過分析同一個類型問題的題目和答案,逐漸摸索出最佳的思維路徑與方式。盡管“沃森”閃電般的思維速度和海洋一般的淵博知識令人類難以望其項背,但它的腦袋還是“缺根弦”,遇到題目中的同義詞、雙關語、諷刺口吻乃至謎語時,便失去了思考力。
不與人為敵 要為人造福
首席設計師費盧茨在談到“沃森”遇到的挑戰時說,IBM公司的計算機“深藍”在1997年擊敗了世界頂級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但國際象棋比賽有著既定的規則,計算機可以靠快速算出行棋路數而成為比賽的贏家,而“危困!”節目則真正需要運用“智力”來解決問題。
IBM公司從2007年開始研制超級電腦“沃森”,并在2009年4月首次宣布將派其上陣,與人類展開一場智能比拼。據報道,有多位來自IBM公司中國研究院的研究人員參加了對“沃森”項目的研發,負責為“沃森”采集、分析和運用各種結構化的知識,并利用結構化和高可靠的知識提供問題解答,把那些讓系統聽起來“愚蠢”的答案排除在外,并幫助“沃森”提高“學習能力”。中國研究人員成為該項目在美國本土以外的主要研究力量之一。
項目研究小組組長戴維·費魯奇曾表示,該項目研發的關鍵在于,“沃森”需要先將人類的語言轉化為計算機語言,然后分析出答案,最終再以人類的語言回答。“沃森”在場上的表現顯示,其語言轉換、問題分析和作出回答等程序可以在數秒鐘內完成,具備了足以挑戰人類才智的能力。
盡管“危困!”節目的頂級高手在“人機大戰”中敗下陣來,但這場比拼的最后贏家無疑是人類。IBM公司開發這套智能系統的真正目的不是“娛樂大眾”,更不是“與人為敵”,而是著眼于商業和工業乃至城市管理等用途,讓“沃森”的一身本領用在醫療、法律、金融、客服等領域,為增進人類的福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