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造出“解夢機” 或可干預夢境
據北京科技報報道 5月5日,海淀區一棟辦公樓頂的小實驗間內,一名男子將一個帶著16個電極的“薄帽子”箍在頭上,然后在一張特制的床上躺了下來。
這16個電極,分布在這名男子的額頭、頭頂、后腦勺、兩側太陽穴等部位的附近,分別要采集來自他大腦額葉、頂葉、枕葉、顳葉等腦區的腦電波。隔著床簾,研究人員在電腦上打開了一個系統,點擊“開始測試”。電腦屏幕上,一個對話框中出現了16條顏色不一的波形圖。
不過,研究人員的目標并不是這16組波動、流淌的曲線。在流淌著的波形圖旁,另一個對話框中的數據,才是他們真正的目的。研究人員想從這些數據中,讀出男子睡眠中的狀態。包括他有沒有做夢、做了什么類型的夢、能用什么方式去干預他的夢。
這是一個“睡眠與夢的監測和干預系統”,由北京大學心理學教授沈政和兩名合作者研發。
在后腦勺對應的位置,是大腦的枕葉所在,視覺皮層就主要分布在那里。如果熟睡中的人,視覺皮層表現出了興奮,表明他正在做一個以視覺為主的夢。由于在白天,人們的五官中,視覺獲取的信息最為主要,高達70%—80%,因此,以視覺為主的夢境十分常見,比如,遇見了一個久未謀面的昔日戀人。
如果分布在大腦側方顳葉的聽覺皮層興奮了,就說明夢主要與聽覺有關。在對應著頭頂的頂葉和前額的額葉之間,是一個中央區,它是負責運動感覺的神經所在。在睡眠中,運動系統如果受到了抑制,長時間地保持一個姿勢、身體的一部分被壓住等,就會將信息傳遞到這里,做出與運動有關的噩夢。
比如,人們會夢到自己被追趕,于是,拼命地往前跑;或者不知道什么原因,莫名其妙地就從高處墜落。其實,如果調整一下姿勢,噩夢可能就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