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再提叫停:與工信部三網融合博弈加劇
華夏日報訊 電總局與工信部在三網融合上的博弈愈發激烈。
日前,廣電總局向各個地方廣電局下發了內部通知,叫停互聯網經機頂盒和DVD機向電視機終端提供視聽節目服務。
對此,百視通互聯網電視事業部副總經理鄧禮帆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并非什么新規定,“很早以前就有相關規定了,只是現在又重申了一遍而已。”
再次叫停
“一些視頻網站與機頂盒廠商或者彩電廠商合作推出的TV版正是這次監管的重點區域。”有廣電方面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記者了解,目前通過機頂盒或DVD向電視機提供視聽節目大致分為兩種:一是擁有IPTV牌照的上海文廣百視通與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在部分城市推廣IPTV的模式;二是一些視頻網站通過與電視機廠商合作,通過智能電視、網絡DVD或者是盒子來傳輸視頻內容。
一位不愿具名的廣電企業高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深圳有很多“盒子”的廠商在做,有了盒子總要解決內容問題,所以就隨便找個網站,也不管這個網站是否同意。“很多DVD廠商也開始推出可以上網的DVD或藍光碟機,監管的重點應該是在這里,和IPTV并沒有太大關聯。”
據記者了解,現在廣電、電信陷入了僵局,而廣電要自己建設IPTV回傳通道就不再是三網融合了,這次對互聯網機頂盒的監管則是向電信傳遞一個信息,那就是在非試點城市今后可以清理非法的網絡機頂盒和DVD,要想發展IPTV就必須完成平臺對接。
鄧禮帆認為:“管理不是為了掐滅,而是為了梳理和引導這個產業的發展,這種做法是在指明方向。”
有廣電總局的人士表示,廣電總局傳媒機構管理司正在醞釀監管條例,而這次下發的通知則還沒有涉及到智能電視。
“是否出臺、什么時候出臺相關文件還很難講,但是我們對后續的政策拭目以待。”鄧禮帆表示。
終端廠商的保護傘
廣電專家吳純勇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廣電總局這次下發文件,直接影響到的是終端廠商的利益,終端所受的損失是最大的。“用戶買來電視機,看的是內容,這就使得終端廠商不得不和一些視頻內容商合作。”
按照廣電總局的文件,沒有牌照的內容商如果和終端廠商進行合作,就屬于違法,終端廠商不得不去與有牌照的內容運營商進行結合。
“千萬不要把百視通看成牌照商,我們是運營商,牌照只是我們的出身或者身份,這不是值得驕傲的,我們只是有牌照的運營商。”鄧禮帆對記者強調。
盡管百視通一再強調自己的運營商身份,但這樣的身份還是讓所有彩電制造企業對牌照趨之若鶩。
海信互聯網運營中心總監高雄勇曾經公開表示,海信與樂視網的合作是嚴格按照廣電總局有關互聯網電視的規定推進的,而且我們的合作還有與擁有牌照的杭州華數的合作,這次廣電總局的通知應該是針對深圳等地出現的大量可直接上網的機頂盒或DVD。
而由TCL和長虹共同出資建立的歡網科技也在和華數傳媒的合作中取得了自己的“合法身份”。
對于廣電總局日前下發的通知,歡網科技CEO吳盛剛表示太過敏感,婉拒了記者的采訪。
據了解,在互聯網電視牌照還沒有下發前,歡網已經與華數建立了商務關系。2010年7月,歡網與華數組成了合資公司——華數視聯,按照國家規定,視聽內容由華數平臺集成播控,使長虹和TCL開創了互聯網視聽內容合法運營的先河。
廣電專家吳純勇告訴記者,歡網是一個特殊案例,它集合了廣電和終端廠商共同的利益。“集成播控平臺是最重要的,誰制作的內容則次要,只要平臺是合法的,廣電總局從內容上有了把控就可以,終端企業總要有一個合法的保護。”
利益之爭背后的“責任”
有業內專家指出,廣電總局之所以對各地廣電局下發文件就是想加快三網融合的進展,向那些遲遲不能和廣電IPTV播控平臺對接的電信運營商施加壓力。
深圳廣電集團總工程師、三網融合專家組成員傅峰春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證實,從已經得到的信息來看,結果并不十分理想,“廣電按照試點方案做的IPTV集成播控平臺還沒有和電信成功實現全面對接,所以還沒有重大的進展。”
“彩電廠商歸工信部管理,而視頻內容則歸屬于廣電系統管理,一旦有一方松口,勢必會造成博弈中的弱勢。”前述業內專家告訴記者。
吳純勇認為,廣電總局發文的意義在于態度,具體能夠取得什么樣的實際效果還很難說,“因為利益的驅使,使得灰色地帶很難完全杜絕。”
據記者了解,目前在北京地區,三網融合的技術層面已經不存在問題,去年就在石景山區搭建了一個三網融合的網絡平臺,相關四個運營商(移動、聯通、電信、歌華)均參與其中,現在需要做的是如何協調好廣電、電信的角色。按照目前設計的方案,北京最早在10月份有望開播IPTV。
鄧禮帆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兩部委目前不開放自己的權利,是因為權利的背后是責任,“表面上是廣電和工信部在爭奪,但是在把權利要到手中的同時,也要把責任扛回去,而責任卻是看不到的。”
“兩者的博弈最終會有調和的時候,只是時間問題,中國的市場足夠大,無論是對IPTV、智能電視或者模擬電視、數字電視,都有自己的發展空間,不是說非此即彼,而是做大產業的關系,最終是各方都能夠得利。”鄧禮帆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