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評選2011年十大太空探索事件
核心提示: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2011年太空探索領域的十大事件,其中包括“朱諾”號奔赴木星,“黎明”號進入灶神星軌道,美國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以及“好奇”號踏上火星征程。借助于一系列航天器,人類太空探索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對太空的了解也進一步加深。
網易探索12月12日報道 美國《時代》雜志評選出2011年太空探索領域的十大事件,其中包括“朱諾”號奔赴木星,“黎明”號進入灶神星軌道,美國航天飛機時代宣告終結以及“好奇”號踏上火星征程。借助于一系列航天器,我們的太空探索深度和廣度不斷提高,對太空的了解也進一步加深。
1.“好奇”號踏上火星征程
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
11月,美國宇航局的“好奇”號火星車在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預計于2012年8月6日抵達火星。這輛火星車的體積與一輛SUV相當,是迄今為止派往火星的體積最大且性能最高的火星車。穿過火星大氣層過程中,“好奇”號將借助減速傘和空氣阻力減速,最后利用懸浮的“太空起重機”的繩索降落到火星表面。“好奇”號至少要在火星上跋涉兩年,執行一系列探索任務。這輛火星車將上演怎樣驚人的發現,讓我們拭目以待。
2.隕石帶來外星生命
隕石為地球帶來外星生命。
地球上的第一個生命體如何形成?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現在,一些科學家又提出一項令人吃驚的理論,認為地球上的生命實際上來自于太空,是“舶來品”。多年來,科學家不斷在隕石中發現類似生物原料的物質,但他們往往給出隕石落地后遭到污染這種解釋。2011年,科學家對降落到南極洲的十幾顆隕石進行研究時發現了痕量腺嘌呤和鳥嘌呤——兩種構成DNA的堿基。DNA共有4種堿基。
這并不是一項驚人發現,因為科學家此前就曾在隕石中發現堿基。但在發現這兩種堿基的同時,科學家還在隕石中發現其他結構類似的分子。這些不完全相同的分子此前從未在隕石樣本中發現,也沒有在隕石墜落地點發現。也就是說,這些分子的存在并非因隕石遭污染所致,而是來自太空。痕量腺嘌呤和鳥嘌呤以及神秘的分子,三者的同時存在說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來自于外太空,由隕石帶到地球,最后孕育出生命。
3.發現現實版盧克天行者家鄉
《星球大戰》劇照。科學家發現現實版塔圖因星球。
在《星球大戰》中,盧克天行者的家鄉是一顆荒蕪的行星,名為“塔圖因”,天空中擁有兩個“太陽”。9月,研究人員發現現實版塔圖因。這顆行星被稱之為“開普勒16b”,環繞一一個雙星系統運行。雙星在銀河系內并不罕見,科學家通常認為它們的引力對行星構成威脅。借助于開普勒太空望遠鏡,搜尋地外文明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一個距地球大約2億光年的雙星系統所發出的光線存在周期性微弱變化,周期為229天,說明存在一顆環繞雙星運行的行星。這顆行星首先在其中一顆恒星前方穿過,而后是另一顆。觀測結果證實,開普勒16b是一顆溫度很低的行星,表面溫度大約在零下73攝氏度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