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地區發現奇特白堊紀翼龍化石"獵手鬼龍"
新華網訊 我國科學家與巴西古生物學家合作,在我國遼西地區發現一種奇特的白堊紀翼龍化石。這件被命名為“獵手鬼龍”的化石進一步證實了我國遼西地區產出的翼龍組合與巴西東北部產出的翼龍動物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他們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演化關系。
記者22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汪筱林等的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德國《自然科學》雜志上。
據介紹,“獵手鬼龍”發現于遼寧西部九佛堂組湖相頁巖中,時代距今約1.2億年的早白堊紀晚期。這件化石有著魔鬼般奇特的頭骨形態和吻端異常粗大的牙齒,顯示其為捕獵高手,因此得名。這件標本上還保存了多處翼龍的糞化石,主要由魚類骨骼碎片組成,這也是人們第一次見到翼龍糞化石的形態,也直接證明了鬼龍是食魚動物。
“‘獵手鬼龍’和2003年發現的來自巴西的‘玩具翼龍’十分相像。”汪筱林介紹說,類似的翼龍化石除了先后在巴西和中國發現的這兩個屬種外,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都沒有被發現過。
為什么兩個地理位置相距如此遙遠的翼龍類群會這樣相似?科學家猜測,巴西翼龍很可能是從我國遼西逐漸擴散遷徙過去的。“當然這其中經過了漫長的遷移和演化的過程。”汪筱林說,“‘獵手鬼龍’的發現對中國和巴西早白堊紀翼龍動物群的組成和面貌的相似性提供了進一步的化石證據。”
早在2002年,我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并關注遼西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的這一翼龍組合與巴西翼龍動物群之間的關系。汪筱林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周忠和在對遼西熱河生物群的翼龍進行較詳細的研究后提出,我國遼西地區可能是一些白堊紀翼龍類群起源和輻射中心。距今約1.2億年的九佛堂組的翼龍組合中許多本地起源的類群逐漸繁盛,并由地處北方勞亞大陸的遼西地區向外遷移輻射,直至擴散到位于南方岡瓦納大陸的巴西。
“這種向外的擴散可能與九佛堂組沉積時期具有較強飛行能力的鳥類大輻射引起的生存競爭有關。這一時期的鳥類開始大量繁盛,它們中的大部分也以魚類為食,飛行能力還比翼龍強,因此逼迫翼龍不得不另覓他處。”汪筱林說。
他表示,目前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顯示,一些重要的翼龍類群如古神翼龍和古魔翼龍類,以及大型的無齒翼龍類等白堊紀翼龍類群都是起源于遼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