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五大措施打造民族特色城鎮
金黔在線訊 6月9日,記者到
自被確定為我省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以來,黔東南州從去年開始出臺5條措施打造原生態民族文化特色城鎮和村寨。
一是以原生態民族文化為靈魂,突出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提高對民族文化特別是民族建筑藝術的認同感,系統地提煉出公認度高的原生態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元素符號予以推行,在城鎮開發建設中,通過“穿衣戴帽”等民族文化改造工程推進實施。
二是在城市中引入苗侗民族特有的社區居住模式,加強城市配套設施如蘆笙堂、鼓樓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把民族文化的各種要素有機地融合進城市的建筑群落中,促進人與人之間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團結,構架各民族兼容并蓄、親和共處的人文環境。
三是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和保護。堅持生態保育、生態恢復與生態建設并重的原則,根據城鎮不同地區的功能以及生態環境容量,因地制宜將本土優良樹種、草種引進城鎮實施綠化,營建城鎮生態環境的地方特色。
四是大力加強民族文化村寨的保護和整治工作。切實保護好散布于該州各縣市眾多的原生態民族文化村寨,整合資金形成合力,一方面切實加強村寨環境和風貌、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保護,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加強道路、供排水、消防、垃圾堆放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功能,優化環境,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
五是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實施公共財政均等化,公民權利平等化,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向農村延伸,促進農村生產、生活方式轉變。(何生華 本報記者 楊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