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日月換新天--黎平加快推進"撤縣建市"步伐
黎平縣委、縣政府緊緊圍繞“撤縣建市”目標,科學規劃、合理引導縣域城鎮空間布局,實施“工業強縣、旅游興縣、城鎮帶縣”三大戰略,努力把黎平打造成“民族、現代、生態、文明”凸顯的黔、湘、桂三省交界區域中心城市和侗族文化旅游城市。
以城鄉規劃和城鎮規劃統攬全縣城鎮化發展全局,以縣城建設為重點,加大鄉鎮建設力度,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積極構筑“一城九鎮” (一城:縣城,侗族文化旅游城市;九鎮:工業型小城鎮---中潮、洪州,旅游商貿小城鎮—九潮、巖洞,城郊旅游型小城鎮---高屯、敖市,商貿型小城鎮---尚重、孟彥,交通型小城鎮---水口)空間格局推動縣域經濟加快發展。以廈蓉高速、黎洛高速等工程實施為契機,打造“一城一園一區”(即黎平縣城、高屯產業園和中潮工業區)產業構架建設,大力發展新型特色工業、特色農業和特色文化旅游產業,打破長期制約城鎮發展的道路、供水、電力等基礎設施“瓶頸”,將“一城一園一區”建成區域性經濟文化中心。
圍繞“一城兩翼三中心”的發展規劃,突出片區的發展功能。堅持古城保護與新區開發相結合,重點抓好縣城南部和北部新區建設。規劃建設五類特色城鎮:一是肇興、巖洞等鄉鎮,發揮旅游資源優勢,培育旅游經濟,建設旅游型城鎮;二是尚重鎮、孟彥鎮,發揮市場活躍、商貿繁榮的優勢,發展商貿服務和農產品交易,建設商貿流通型城鎮;三是洪州、中潮、永從等鄉鎮,發揮區位、交通及礦產資源豐富優勢,依托洛貫工業承接區發展工業及農、林產品加工業,建設工礦型及農、林產品加工型城鎮;四是水口、雙江等鄉鎮,發揮交通的優勢,建設商貿物流型城鎮;五是九潮—茅貢片、高屯—敖市片,依托其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商業貿易優勢,建設商貿旅游型城鎮。其它各鄉鎮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培育支撐城鎮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
按照打造“侗族文化旅游城市”的要求,高起點、高標準編制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規劃。抓好旅游景點建設,力爭5年內各重點旅游景區的基礎及服務設施有較大突破,培育出3—5個旅游龍頭企業。做大做強一批專業市場,提升商貿現代化水平,提高對周邊區域的輻射力。抓住廈蓉高速、黎洛高速、三黎高速公路過境黎平的機遇,力爭黎平至湖南靖州、黎平至劍河、黎平至榕江高速公路、獨山---黎平---湖南永州貨運鐵路列入國家規劃,并力爭在“十二五”期間開工建設。著力抓好高速公路、鐵路連接縣城、主要鄉鎮、主要景區景點、機場等快速通道建設,抓好城區、城郊公路、鄉鎮街道建設。近五年內,縣城路網建設要重點加快縣城主干道即五開大道、黎陽大道、縣城至洛團到潭溪工業園快速通道建設步伐,兼顧次干道建設,構建城市道路骨架,帶動新區發展。
加快完成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城南新區綜合行政及商業服務體系等項目建設,新建城南汽車站、體育活動中心等項目。抓好宣傳廣告的合理設置及管理工作。堅持以市場為導向,抓好廣場、運動場、停車場(站)、城鎮綠化、亮化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城鎮規劃和設計水平,加強城市與自然、人文、歷史的融合發展,特別是重要地段的開發建設要充分體現時代氣息和地域特征,形成與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環境相適應的建筑風格和景觀形象,全面提升城鎮建設的品位和內涵,精心打造“山、水、城、林”特色品牌。結合高速互通口的建設,著力把城南新區打造成功能齊全、侗族文化特色明顯、生態環境較好的縣城特色區域。充分利用黎平歷史發展進程中凝聚的文明成果和文化藝術積淀,做好文化產業規劃,創建文化品牌,傳承文化藝術,努力提高城鎮文明程度,構建和諧家園。
到2015年,全縣城鎮化率達40%左右,全縣城鎮總人口達20萬人左右,縣城人口達12萬人以上,縣城建成區面積達15平方公里左右,人均道路面積達12平方米以上,城鎮用水普及率達95%以上,城區常住人口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達30㎡左右;全縣GDP達到80億元,其中城鎮經濟規模達到56億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基本完善五開南路、黎陽大道兩側開發建設及城南新區建設,打通從矮枧到洛團的城市骨架道路,積極創造條件南拓北移,加快中潮、高屯開發建設,逐步與縣城連為一體,形成黎平撤縣建市基本框架。
(姚吉宏 周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