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新農村建設帶來農村新變化
本港訊 (潘國雄)炎熱的七月,筆者深入雷山縣農村采訪,所到之處,令人耳目一新,新農村建設給雷山帶來了嶄新的變化。雷公山下,丹江河畔,一派生機盎然。
生產方式新——“農閑人不閑”。“今年災后西江旅游又火了起來,1至6月賺了18萬元。”在西江苗寨“阿濃苗家樂”女老板李珍樂呵呵地對筆者說。
據了解,近年來,雷山縣積極實施“旅游強縣”戰略,引導和扶持農民興辦農家樂368家,年創收4000萬元以上,成為了苗族人民快速致富的“銀行”。以西江村為例,目前開發苗家樂186戶,雖然受到旱災的影響,但游客前來看熱鬧的勢頭并沒有減,今年上半年已創收入近2000萬元。并由此帶動周邊農戶大力發展瓜、果、菜達1000多戶,創收入50萬元以上。在大力發展旅游業和標準化農業的同時,雷山還注重將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目前,全縣已發展各類農副產品加工企業12家,每年能吸納近2000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在促進勞動力就地轉移的同時,該縣將目光瞄向了經濟發達幫扶雷山的寧波、慈溪等地,并建立了勞務基地,僅今年上半年,該縣就有5萬多名農民工外出務工,實現勞務純收入近1億元。
生活方式新——“做飯不冒煙”。在雷山縣有這樣一句俗語:看農民的生活質量,一看廚房亮不亮,二看廁所臟不臟。在丹江鎮貓貓河村,筆者推開一戶院門,只見院子里干凈整潔,廚房里貼著白瓷磚,還通上了沼氣。“過去做飯滿屋子都是煙,如今燒水、煮飯、洗澡都用沼氣做燃料,用起來省時省力,而且用沼渣肥澆出來的瓜菜是綠色無公害的,還能賣上個好價錢!”正在做飯的農家大嫂滿臉是笑地說。
構建新的生活方式,是建設新農村的客觀要求。該縣立足農業大縣的實際,提出了“發展沼氣帶動養殖業,用沼液促進種植業”的思路,通過“一池三改”建設,達到“凈化環境,提升生活質量”的目的。目前全縣已建成沼氣池7200口,沼氣示范村7個,并同步大力推進改圈、改廁、改灶工程。除了加快沼氣推廣建設外,該縣還大力推進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據悉,去年該縣共投入資金1200萬元,解決了4.3萬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居住環境新——“敢跟城里比”。丹江鎮烏東村,村頭建起了一幢幢經過統一規劃的、布局合理、整齊劃一的別致吊腳樓,戶戶掛起紅燈籠,都是高標準的農村“苗家樂”,電話、彩電、空調、冰箱、摩托等應有盡有,村內所有的道路實現了硬化,并綠化了主要道路,一位中年農民見有筆者來采訪,風趣地說:“你們城里有啥,我們也能有啥,但一年四季我們用天然礦泉水洗澡,你們卻沒有。”象烏東村這樣環境優美的村莊,在雷山還有很多。不少村建起融圖書閱覽室、文體活動室、黨團活動室為一體的文化“大院”,并配有圖書、棋牌等文化娛樂設施。近年來,雷山大力開展了以“硬化、綠化、美化、凈化”為主要內容的村鎮專項整臟治亂活動,全縣處處呈現一派綠水青山、鳥語花香的迷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