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變文化資源為經濟優勢
日前,投資800萬元修建的民族文化主題博物館在丹江鎮烏秀村調榮灣正式動工建設。民族文化主題博物館的建設,將為雷山搭建一個展示、研究、宣傳多元化苗族文化的旅游景點。
雷山民族文化厚重淳樸,苗族蘆笙舞、 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和苗族鼓藏節等11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吃新節、招龍、掃寨、嘎百福、二月坡等5個民族文化被列入省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另有笙曲、木鼓舞等90項民族文化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構筑了一座文化“富礦”。
以文化為靈魂、旅游為載體,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近年來,雷山依托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森林公園等眾多的旅游資源,精心籌辦苗族蘆笙節、苗族民歌大賽、苗年、苗族鼓藏節、六月六等旅游節慶活動,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今年上半年,該縣接待旅游人數122.7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9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4.40%和139.52%。
該縣把民族文化傳承與發展結合起來,在保護中開發、在利用中保護,使文化資源成為可以永續利用的寶貴財富,先后建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西江苗族博物館,銀飾、剌繡創意中心,雷山民族主題博物館。縣政府還聘請了13名苗族文化高級研究員及100多名民間藝人和技師。《西江千戶苗寨歷史與文化》、《苗疆圣地——雷山》和《雷山印象》畫冊、《雷公山苗族傳統文化》、《報德苗族》、《苗族萬年歷》、《雷山苗族歌詞集》等專著也相繼出版。縣政府每年拿出近200萬元對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實施保護獎勵。創建名匠名藝活動,給12名民間藝人頒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證書。積極開展苗族文化進課堂,現在許多中小學都開設苗族歌舞、蘆笙、銀飾鍛制等課程,在課間操啟用苗族舞蹈。投入5000萬元實行縣城房屋苗族文化“穿衣戴帽”工程。
雷山變文化資源為經濟優勢,大力發展民風民俗鄉村旅游,成為了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一項重要渠道。 前幾年,西江苗寨青年民間藝人李營往為生活在外四處奔波,如今他有兩個“頭銜”,即當銀匠又當西江歌舞團演員,年創收入6萬元。如今以展示苗族文化為代表的西江苗寨85%的農戶參與旅游發展,今年1至6月接待游客74.73萬人次,綜合收入2.57億元。
“十二五”開局之年,為更好地將旅游資源優勢轉化成旅游經濟優勢,該縣深入整合和挖掘利用祭祖文化、圖騰文化、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農耕文化、巫術文化、苗醫文化、婚姻文化等歷史文化資源,深度打造苗族文化博覽園、苗族演藝會展中心、雷公山蚩尤園、雷公堂、雷公山戶外體育運動營地和科學考察探險基地、清末苗民起義大本營(遺址)、苗族飲食村、苗藥養生寨、苗族斗牛場等文化產業項目,構建以民族文化生態休閑為特色的“大旅游”新格局(潘國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