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打造特色旅游縣城注重苗族文化元素
本港訊 (潘國雄) 古樸的石欄苗家農耕習俗,多姿的苗族歌舞,精巧的青瓦木欄式建筑,迷人的水上泛燈光夜景,處處烙印苗族文化元素,構筑一幅美妙的畫卷,令中外游客流連忘返。
雷山被譽為中國苗族文化中心,這里有“中國民族民間藝術之鄉”—— 郎德上寨,中國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國家級森林公園——雷公山等名鎮名山。雷山苗族的建筑、服飾、習俗、歌舞、樂器、工藝等傳統而古老,原汁原味,被文化學者稱為“魏晉歌舞,唐宋服飾,明清建筑”。蘆笙制作技藝、銀飾鍛造技藝、吊腳樓營造技藝、苗繡、鼓藏節、苗年、蘆笙舞、銅鼓舞、苗族醫藥、苗族飛歌、苗族織錦等11項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構成了雷山苗族絢麗的藝術殿堂。雷山于2004年、2008年、2009年分別獲得“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中國苗族銀飾之鄉”和“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及“中國最美的小城”等美稱,為開發特色旅游縣城創造了條件。
近年來,該縣立足這些資源優勢,積極打造“山、水、城、房、樹、節”相依合一的特色旅游縣城。在“山”上,建設蚩尤文化園,把雷公山打造成為中國苗族文化圣山,依托雷公山生態環境優勢發展生態休閑旅游,打造成為集休閑、避暑、療養、度假為一體的國家森林旅游勝山。在“水”上,重點實施了縣城4座橡膠壩,完成縣城堤防建設5000米,投入近200萬元完成親水景觀堤防和水上燈光系統裝飾工程。在“城”上,實施了響樓、南門壩廣場建設,啟動了場壩街主題休閑廣場建設,興建了民族商貿城、民族銀飾一條街、民族文化體育中心,民族風雨橋2座,投入上千元實施房屋建筑“民族文化傳承”工程。在“房”上,注入苗族吊腳樓文化元素,突出“巧、精、小”的建筑風格。在“樹”上,實施城鎮道路特色樹種的綠化和縣城周邊山景的綠化工程,縣人民政府每年還拿出10萬元,獎勵機關單位和市民在房前屋后栽花種樹,激發了廣大市民參與縣城綠化的積極性,目前,縣城4主街道成了“楊梅一條街”、“玉蘭一條街”、“香樟一條街”、“含笑一條街”等景觀。在“節”上,每年堅持興辦“中國·貴州·雷山苗年文化節”活動,增強城鎮文化內涵,提升旅游城鎮品牌。如今,一幅“城在綠中、房在水中、人在畫中”的美麗畫卷正向世人展來。
同時,該縣組織力量到上海、重慶等大中城市舉辦各種推介活動,通過中央、省、州重要報刊和媒體大力宣傳雷山,不斷提高雷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吸引了絡繹不絕的中外游客,助推了該縣旅游產業的快速發展。據悉,2009年,該縣就接待游客128.7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43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