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借清水江文化品牌打造“人文大縣”
據貴州日報消息 11月16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名考古專家打開谷歌地圖,清水江沿岸新發現古城的正方形建筑遺址清晰地呈現眼前。在天柱縣辭兵洲考古勘探時發現的這座初步斷定為至少不晚于明代的古城遺址,無疑又為天柱縣委、縣政府搶占清水江文化制高點的文化戰略增添了重要物證。
近來,縣委提出“打造文化教育新優勢、推動特色新產業、構建和諧平安新天柱”的目標,將文教之興與打造“人文大縣”列為首位目標。
天柱全縣40多萬人,98%的人口是侗族和苗族,清水江沿岸的民族文化形態保存完好。各民族人民在其間用多種語言自由歌唱的“四十八寨歌場”,歷200多年至今盛況不衰,今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所謂清水江文化,在我們這里的定位是指明清以來漢文化進入少數民族區域過程中,與當地民族文化交流、融合后,形成的獨特文化樣式。”天柱縣副縣長李騰剛認為,清水江文化是天柱文化的基石,也是天柱文化在現代發展視野中獨具特色的亮點。
隨著天柱各界對清水江文化認識的深入,各種形式多樣、特征鮮明的文化符號進入視野。來自天柱坌處段至甕洞段的“貴州青”奇石文化,矗立在清水江下游的黔湘北侗社區最具代表的古建筑家祠文化,獨特的清水江三門塘、抱塘村落文化景觀,歷史悠久的青銅器文化、木商文化等都是清水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考古發現為深層次解讀“清水江文化線”提供更廣闊的文化視角和想象空間。去年9月,黔東地區首次在天柱縣境內的大規模田野考古發掘取得重要收獲,將清水江文明推進7000年。考古新發現增加了天柱歷史的厚度,極大地鼓舞了天柱縣打造清水江文化的信心。
與此同時,圍繞清水江文化為線索的文化產業發展也方興未艾。
興建占地108畝的三星巖文化苑文化產業園區,將作為天柱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載體;北侗文化及清水江文化研究中心,整合省內外學術機構資源舉辦高端學術研討會,搶占清水江文化研究制高點。不僅針對一個個文化符號進行發掘和策劃,天柱縣還正在構建一個以項目作為依托,政府投入和民間資本拉動相結合的全面文化發展運作模式。總投資上億元的環形階梯式斗牛場、文昌閣、體育館、金鳳公園已開工建設,縣城鑒江風雨橋已竣工,風雨長廊及影劇院等項目已立項即將開工建設,這些文化基礎設施建成以后,必將成為天柱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我們看重的是文化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以清水江文化為依托建構本土文化品牌。”該縣縣委書記文松波說,國家“十二五”規劃將文化產業的目標界定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對清水江文化線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整合文化資源,重新喚起清水江沿線民眾對傳統文化的理性認識,形成文化的自覺意識,為文化的合理利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黃欣 王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