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位 謀發展 促跨越" —專家聚首貴陽支招
4月6日,由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貴州日報報業集團和貴州財經學院聯合主辦的“財經高端論壇”特別活動——“新定位、謀發展、促跨越”——關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位及其實施的研討會在貴州財經學院舉行。主辦方邀請到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著名區域經濟學家陳棟生、魏后凱、陳耀和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陳文暉博士以及省內專家徐靜、曹安勇、單曉剛、吳曉軍等一行,圍繞“國發2號”文件關于貴州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定位“四基地一樞紐”、“三區一屏障”的實現進行了深入研討。
本次活動是三家主辦單位共同組織的學習、貫徹和落實“國發2號”文件活動重要組成部分,三家主辦單位的中層干部、貴州省委組織部經濟管理人才培訓基地和學校研究生等共300余人聆聽了專家的論述。
要走綠色跨越之路
“‘國發2號’文件的精髓在于,動員全社會力量,推動貴州趕轉結合,實現綠色跨越、綠色崛起,跨越式綠色發展之路,最終實現全國各地共同發展的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研究生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魏后凱認為,綠色跨越、綠色崛起是貴州實現后發趕超的必由之路。
魏后凱說,貴州要以轉變發展方式為前提,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高度融合的綠色發展模式,構建綠色的現代新型產業體系,走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道路。
那么,在新形勢下,貴州如何實現綠色跨越和綠色崛起?魏后凱認為,首先要突出重點,積極培育新增長點。
當前貴州正處于經濟加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雙加速推進的全面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魏后凱認為,在這種全面加速的新時期,貴州的工業化,要適當集中,與城市化有機結合起來。他認為,由于貴州的山地特征,建設工業園區時不應照搬珠三角、長三角攤大餅的模式,貴州應該因地制宜建設生態型園區,“七通一不平”。
“貴州要統一規劃建設。有些縣屬于重點生態功能區,核心任務是保護生態環境。”魏后凱認為,關鍵是搞‘飛地’經濟。在有條件的地區,交通方便的地區,建立一批大規模的產業園區,鼓勵其他地區招商引資來的企業進入園區,實行統計、產值、稅收等分割,建立共建共享機制。
貴州要實現跨越趕超,將面臨巨大的資金缺口。魏后凱還主張貴州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既要爭取國家的資金,更重要的是營造良好的環境,吸引外部的資金進入。
根據測算,1999-2009年貴州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貢獻率達到61.5%,僅次于西藏和甘肅,投資的貢獻率為55.6%,出口為-17.1%。
魏后凱認為,貴州這種高消費拉動是一種低水平的消費拉動。從發展趨勢看,今后貴州消費拉動增長的總量會上升,但比重或貢獻率會下降,而投資和出口的貢獻率會提升。他建議我省制定一個全省的投融資規劃,對資金需求、投資規模、領域和效率、融資渠道和手段等進行全面規劃;加強銀行與地方、企業的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項目融資方式,包括BOT、TOT、ABS(資產擔保證券)、PPP等;同時,激活民間資本,重視民營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
魏后凱還主張在對口幫扶、對口支援中,納入共建產業園區的內容,與沿海一些發達省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共建產業園區。“沿海發達省市有資金、有技術、有人才、有品牌,但缺土地、資源;而貴州有資源、有勞動力,有利用荒山荒坡地進行工業城鎮開發試點的政策,但缺乏資金、人才、技術、品牌、管理經驗等。”魏后凱說。
文化旅游發展與城市建設共進
文化旅游發展創新區,這是國發2號文對貴州的戰略定位之一。貴州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新路子,努力把貴州建設成為世界知名、國內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閑度假勝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
而如何將貴州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模式打造成為我國文化旅游創新示范標準,進而依托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轉化為貴州省社會經濟全新的增長點以及城市發展的動力源泉?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博士、區域規劃專家陳文暉主要針對這一主題展開了論述。
基礎設施仍舊滯后;缺乏標志性的旅游酒店集團、旅游運營集團和旅游綜合管理集團,缺乏如多彩貴州這樣品牌性、綜合性的大項目;沒有完善、成熟的文化旅游產品體系;旅游特色城鎮極少,特色旅游街區、風情小鎮等建設亟待強化;發展方式仍舊粗放,門票經濟十分突出……
陳文暉一一點出了貴州文化旅游發展的瓶頸,他認為,貴州應該充分挖掘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和特色地域文化基礎上,打造多個培育周期較短、競爭相對較弱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城鎮或景區),培育獨一無二的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文化旅游發展速度和國內外影響力。
陳文暉認為,貴州應依照“黔中帶動、黔北提升、兩翼跨越、協調推進”總體布局原則,黔中、黔北地區應重點推進文化旅游精品、產業園區的建設;黔東南州、黔南州、黔西南州等少數民族地區重點推進特色文化旅游景區、旅游城鎮的建設,以特色化、規模化、集群化、品牌化為產業融合發展原則,通過對不同區域進行市場細分、資源匹配分析和產業機會研究,確定打造文化內涵豐富、科技水平高、市場潛力巨大的全新產業體系和產業集群;注重特色文化旅游項目的集聚發展,強化貴州旅游的“壟斷性、專屬性”,打造精品、特色旅游項目和景區。
陳文暉認為,貴州應堅持“文化旅游產業”、“城市發展”的共進戰略,真正實現旅游興市、文化鑄城。深化和彰顯貴州獨特的“文化內涵”,實現多元文化共融與時代發展特征的有機結合。以文化旅游承載文化、展示文化、傳播文化、發展文化,提高文化資源的商品轉化率,塑造各文化旅游景區的“精神內核”,打造獨特區域文化旅游品牌,最終實現以文化引領旅游產業乃至城市建設的推進。
因地制宜,順勢而為
作為我國著名的區域經濟學家、西部問題研究權威,他在上世紀末關于西部大開發的研究理論,為中央啟動西部大開發決策的出臺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棟生說,要想成為西部地區重要的增長極,還得首先認清自己。
貴州的總人口只有4000余萬,在全國的比例不到3%,但貧困人口卻占了全國的12%。在常住人口中,有的地方甚至占一半以上。而農民的收入,平均值要比東部低四成。面廣、量大、貧困的程度深,這是貴州的典型現狀。
在黨中央的相關文件里,有一個關鍵詞,就是全面小康。而在前幾年,還提的是總體小康。這個全面和總體,區別非常大。全面就意味著,要讓老百姓普遍得到實惠,而不是一部分人先得到實惠。“國發2號”文件提出,貴州要“確保與全國同步實現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有調查顯示,2010年,貴州的全面小康水平是60%多,相當于西部2006年、全國2002年的水平,也就是說,我們在西部都還要落后好幾年。“所以,貴州要發展,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出發,找準切入點,審時度勢,用好中央的扶持政策,力爭把加速發展、加快跨越有效結合。”陳棟生認為,探索現代農業化道路,是實現全面小康很重要的一部分。貴州是個石漠化非常嚴重的省份。石漠化的地形特點就是土地破碎,這個鄉和那個鄉不一樣,這個縣和那個縣不一樣,所以只能因地制宜,趨利避害,而不能一概而論,認為這個地方的東西適合那個地方。
陳棟生說,他到過貴州的一個鄉,土地沒法量,只能用播的種子來估計,俗稱“一斤種子一畝地”。連玉米都種不了。不過,后來發現當地可以種高粱,種下去之后得了好收成。因為酒貴了,高粱自然也就貴了。
每個地方不一樣,適合種的東西也不一樣。比如說有的地方適合種中藥,你就種中藥罷。有的地方人跡罕至,那就搞養殖。養雞!陳棟生說,廣告語他都想好了:喝的礦泉水,吃的生態草。這樣的雞肯定是不愁銷路的。
當然,相關部門也要組織研究,而且最好是幾個學科的人一起去研究,這樣才能更加科學,有益于當地的發展。
陳棟生說,貴州不要“戰天斗地”,而要順勢而為,因地制宜。
陳棟生認為,要富起來,關鍵的因素還是人。北京有一條眼鏡街,有上千家眼鏡店。為什么會出現眼鏡街呢,就是當初的國營廠倒閉了,里面的師傅出來撒向外面,授徒傳人。浙江臨海有一個皮草城,也是因為技術員的擴散,最終形成了氣候。
貴州要提高勞務輸出水平,更要提高商務輸出的水平,將貧困人口分流出去發家致富。請去外地打工的老師傅回來,不僅要講技術,還要講他們在外面闖蕩的經驗。貴州有什么好東西,也需要輸出去。人家俄羅斯的姑娘都可以在深圳的歡樂谷表演賺錢,為什么我們的侗族大歌就不可以呢?“培訓好了人,就相當于實現了商務輸出。”陳棟生說。
做到“五個并舉”實現后發趕超
貴州如何選擇產業,才能實現后發趕超的目標?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西部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秘書長陳耀認為,“國發2號”文件的發布,意味著貴州產業發展的時機到來,發揮后發優勢,就可能后來居上。而“四基地一樞紐”的戰略定位,既體現了貴州在全國產業功能分工的重要地位,也是解決貴州發展“慢”的產業的必然選擇。
陳耀說,貴州在全國產業特色鮮明突出,包括西電東送、煤磷鋁、茅臺白酒、三線裝備制造業等。同時,西南樞紐的區位凸顯,也是依托資源就地轉換適時轉型的必由之路,與貴州工業化階段相適應。
陳耀認為,貴州要實現后來居上,應該依托優勢資源,做大做強能源產業,在強化傳統火電、水電的開發時,積極開發風能、太陽能、地熱等新的能源。同時,延伸產業鏈,大力發展資源深加工產業,做好煤化工等一體化資源深加工基地。此外,要加快發展裝備制造業,推進高度化。突出特色方面,則要積極發展特色輕工業,如白酒、茶葉、中藥材等。當然,戰略性新興產業也要培育發展,搶占制高點。
總體來說,就是要做到“五個并舉”:一是壯大傳統優勢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并舉,二是依托資源向下延伸產業鏈與培植終端向上延伸產業鏈并舉,三是依靠軍工央企的大企業帶動與重視民營小微企業集群化發展并舉,四是借助外援承接發展與強化內生動力并舉,五是做實產業與擴大注意力效應并舉。
陳耀表示,我們在發展時也要注意,并不是有了“文件”就諸事大吉,我們還得對困難和不利因素有充分的估計,不打無準備的仗。
首先是政策普適化效應減弱,相對民族地區差別化不足;其次是我們基礎薄起點低,區域競爭比較激烈,而園區基礎投放少又要買資;第三是外部環境不利,國際訂單減少,產能過剩節能減排壓力則在增大,以及用工荒技工荒也有影響;第四則是人才教育滯后,難適應快速發展的需要。
陳耀建議,貴州應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主抓手,選準對接方推進園區共建,鼓勵東西部地區共建產業園區,支持對口支持產業合作園區建設。
同時,在黔東南地區爭取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國家發改委西部開發司的《西部十二五規劃》有規定,繼續做好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
此外,應依托貴安新區爭取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國家工信部授牌的兩批已有128家工業園區(集聚區),而按照規劃,到“十二五”末要形成300個左右,我們還有很大的爭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