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遺忘農村留守老人 需要社會給予關注
8年前,老人守寡30多年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兒子不幸去世。5年后,兒媳婦外出打工杳無音訊。孫子兩年前初中畢業滿18歲后也外出打工,留下孤苦伶仃的老人苦苦地支撐著自己的風燭殘年。如今老人每月靠村里給她爭取到的低保過生活,身后事是她想也不敢想的傷心事。在我省農村,這類子女不孝順、子女不愿管老人的事例還不在少數。
“由于我省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的現象非常普遍,再加上人口城鎮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流動方式的改變,導致相當多的老年夫婦和獨居老人固守鄉村,使得養老關系中的載體與對象發生了空間分離,使如今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養老、醫療等現狀面臨著諸多困境!這已成為一個值得全社會給予更多關注的社會現象。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這一社會現象理應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在最近舉行的老年學學會年會上,由貴州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肖先治領題調研的《黔東南州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狀況調研報告》一宣讀就引起了人們對我省農村留守老人生活現狀的憂慮。
從2008年6月開始,由省社會科學院原黨委書記肖先治和貴州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軍昌分別帶隊的調查組帶領貴州大學法學院的10多名研究生分別深入到黔東南州和銅仁地區的很多鄉村,歷時近半年,走訪了近千戶農村留守老人家庭,對農村留守老人的養老問題進行了深入扎實的入戶調查。
除了基本生活,農村留守老人的醫療和精神慰藉的情況就更加令人難過。“小病扛、大病挨”仍是留守老人的普遍心理。
經濟收入低、勞動強度大、生活質量差;生活缺乏照顧、孫輩撫養負擔重;家庭氛圍缺失、精神生活單調;就醫難、醫療費用不足等成為農村留守老人的共同問題。而要解決這些問題,除了全社會的關心,積極探索多種養老方式之外,還需從社會制度上為農村留守老人開出一條“綠色通道”。但目前我們面臨的問題就是社會保障支出的分配不均,據中央電視臺《新聞1+1》記者柴靜報道:我國現在占總人口30%的城鎮居民消耗了用于社會保障全部支出的89%,而占70%的農民只能分配到11%。
在我省這樣一個欠發達、欠開發,自然災害頻繁,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省份來說,盡管2007年全面實施的農村低保制度開創了從制度上抑制貧困的新格局,但對于留守老人這個特殊群體來說仍存在諸多問題。
“大力發展農村社區養老,針對經濟條件較好的留守老人發展家政服務;嘗試推行留守老人家庭集體生活,利于互助;依托農村基層社團組織的發展助老作用,通過老年人協會等社團組織來建立志愿者與留守老人的互助……”經過調查,肖先治研究員的調查報告中也提出了一些可供參考的應對措施,但要真正將這些想法付諸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還需要全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