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吳明海:小鳥籠闖出大產業
據貴州希望網消息 當你走進丹寨縣卡拉村,只見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在忙著選竹料、刮竹、制竹圈……一片紅紅火火的場面,讓人振奮。在村支部書記吳明海家里,房間里到處堆滿了制作鳥籠的器具、原料,一個個精致的鳥籠堆滿了整個院子。
“沒有辦法,最近香港的客戶要訂一批貨,急著給他們趕制鳥籠!”吳明海向我們解釋道。卡拉村有傳統編制鳥籠的習慣,吳明海依托優勢,大膽創新,把鳥籠加工和銷售進行規模化經營,帶領群眾走上了致富路,小小鳥籠闖出了大世界。
精明的吳明海,不甘心局限于丹寨,他把目光投向了山外。為打開銷路,吳明海帶著自己加工的鳥籠到都勻、凱里、貴陽等地銷售,效益頗為豐厚。幾年的闖蕩,吳明海在鳥籠產業上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雖然自己富了,但很多群眾卻沒有能打開銷路。吳明海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里并不是滋味,那份不安的心在翻騰著。
經過市場調查,擔任支部書記的吳明海改變經營方式,打破了單人獨打的運作模式。于1995年成立“丹寨縣民族工藝鳥籠廠”和“卡拉村鳥籠協會”,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將購進的原材料發給沒有進廠的農戶在家生產,然后按照公司制訂的質量標準驗收。產品合格后,由公司統一運到云南、廣西、湖南等省地銷售,年創產值60萬元,農戶獲得收入30多萬元。
初嘗到甜頭,吳明海并沒有滿足。為進一步拓寬市場,獲取致富的信息,提升鳥籠品牌,打造鳥籠精品。2001年3月,吳明海辭去卡拉村支書的職務,開始對鳥籠生產和市場經營進行調研。
經過6年的外出打拼,吳明海帶著技術和創新理念回到了村里,從工藝、款式及造型上大膽創新,改造鳥籠編制,從普通鳥籠向精品鳥籠開發,提升鳥籠的檔次和品位,形成鳥籠產業。
在2007年的村支部選舉中,他再次當選為村支部書記書。
“大家選我,說明大家信任我。我一定帶領大家一起走上致富路”。這是吳明海立下的誓言,此時,他更加感覺到肩上膽子的沉重。打開銷路,樹立品牌,但對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吳明海放眼山外,相繼派人到省外學習制作抽絲、電鉆打孔、外形模具等技術,又購進30臺鉆機、80臺電動打孔機,極大提高了鳥籠的加工速度和質量。為打入國際市場,吳明海在精品上下功夫,相繼開發出凱里籠、貴陽籠、云南籠、雕花籠等13個品種,集雕刻、蠟染、錦雞等一體的精品鳥籠,深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產品供不應求,部分產品還遠銷到香港、臺灣、新加坡等地區和國家,年產值增達80萬元。
“實行網上銷售”。網上訂單,是吳明海的心愿。為此,經多方努力,卡拉村 2006年4月開通了農經寬帶網,開始“網上訂單”業務。網上銷售,銷售量和銷售額逐年提高,拉動了卡拉村經濟。
吳明海告訴筆者,卡拉村準備增加投資10萬元添置設備,計劃年產鳥籠12萬個以上、銷售收入達300萬元,項目覆蓋本村及鄰村農戶106戶。
如今的卡拉村,在“黔東南州十佳青年農民”、“貴州省星火科技帶頭人”吳明海的帶領下,有95%以上的村民從事竹編鳥籠工藝生產。卡拉村,在科學發展觀春風的吹拂下,已成為聞名遐邇的民族風情旅游景點,鳥籠產業蛋糕越做越大,成了當地群眾手中的“金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