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中學生小分隊奔赴貴州山區牽線助學(圖)
據中國寧波網 近日,鎮海中學“我的愛心之旅”支教小分隊一行7人奔赴貴州臺江縣貝發希望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支教和文化交流活動。學生說:“眼見為實,相比于貴州,我們的生活、學習條件實在太好了。但他們的認真、執著和對知識的渴求值得我們學習。這次支教,我們知道了貴州教育最缺什么,長大以后,我會身體力行,改善貴州的教育事業。”曾昊溟
6月20日至7月5日,鎮海中學三個社會實踐小分隊深入貴州貧困縣,做調研、支教,在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服務社會中成長自我。
幫困助學
高三學生張翼、楊頤超和虞珂一起組成的小分隊前往貴州看望與自己結對4年的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一中的高三學生李高明。其間,他們在貴州省臺江縣平水小學做社會調查時發現,由于學校沒有食堂,有很多學生無法吃上午餐。回到寧波后,張翼和同學們托人四處打聽,最終,北侖一家公司表示,愿意出資替平水小學建所食堂。他們此次貴州之行還帶回了60多名品學兼優的貧困生資料,小分隊四處奔走,幫這些貧困學子尋找愛心助學人士,他們將于8月1日上午8點至11點在北侖大潤發超市門口舉行“情系貧困山區孩子助學推介會”,屆時,將把60多名孩子的家庭情況和照片貼出來,幫助貧困學子向社會求助。
醫療調查
為深入了解貧困地區的醫療條件及當地農民就醫狀況,李韻、周楠潔、董楠、王孫雯組成小分隊在貴州省紅十字會和普安縣扶貧辦的幫助下,深入貴州黔西南州的普安縣進行了為期5天的醫療調查。6月25日早上,醫療調查小分隊一行人來到了三板橋鎮的大灣村野毛箐組,這里地處海拔2000余米,地勢陡峭。車子在一開闊處停了下來,因為前面的路已經不允許汽車前行了,隊員們只能在泥濘崎嶇的小路上艱難跋涉。見到第一個住戶是殘疾老人,他在火爐前炒黑糊糊的米,因為雙腿風濕,無法用力行走,行動異常遲緩。據他介紹旁邊的小屋是政府出資幫助他蓋起來的,可室內僅有一塊木板和一床又破又臟的被子,看到這里,同行的女隊員們不禁流下了淚水,隊員們紛紛捐款。然而,農戶們不識字,聽不懂他們的調查,也沒有人能看得起病——他們年均收入只有幾百元,可花錢看病卻高達幾千元。于是,隊員們不斷奉獻愛心,沿途記下農家需要幫助小孩的名字,希望返校后發動同學為他們捐助些學習用品和衣物。
愛心支教
6月下旬,鎮海中學“我的愛心之旅”支教小分隊奔赴貴州臺江縣貝發希望小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支教和文化交流活動。該小分隊由劍橋高一(1)班的王至煜、姚怡凱任隊長,楊默、嚴宇超、王婷、李佳倩和鎮海中學高二(1)班姜燕依擔任各學科的任課教師。
還是在5月底那會兒,王至煜就琢磨著暑假做點什么,他想:目前中國貧富差異越來越大,教育也是兩極分化。作為中學學生,我們有責任將知識傳授給更多有需要的人。
于是他制定了支教計劃和相關紀律。設定的支教內容有文化套餐、民俗風情、上海視角、海外采風、今日中國;語言類教學方面,讓學生們接觸漢語及英語生動的一面,體育類教學有趣味球類,文藝類教學載歌載舞……
6月18日,姚怡凱在日記中記載:“終于踏上寧波到貴陽的火車,心情又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我們正開始實施人生中神圣的大事,同時,想著從面對講臺到面對課桌的轉換,不免為現有的準備感到忐忑。稍事安頓后,我們開始相互說課,雖然不夠熟練和流暢,大家還是都把心思全部放在備課上了。
臺江縣貝發希望小學有兩幢樓,兩個籃球架,由于下雨積水,學校周圍的泥地變成了小沼澤。當地小學生大多穿著拖鞋或涼鞋來學校,腳上全掛滿了泥巴。還有1/4學生光腳來校。教室沒有電扇,更不用說空調了。講桌上有一個粉筆盒,密密實實裝滿了不到一厘米長的小粉筆頭,教鞭是一段剛折下來的樹枝。”
6月22日,怡凱日記:“支教團剛到貝發小學的時候,正趕上孩子們期末考試,老師們對我們這幾個新來的老師不大放心,一天也就安排我們一兩節課,一個人都分不到一節。這怎么行?大家找到校長,強烈要求上課,校長勉強答應。
王至煜剛開始上英語課的時候,當地英語老師坐在教室后面聽,王至煜使出渾身解數,卡通圖片、中英文提示,互動氣氛活躍,課上到一半那位老師就走了。而嚴宇超上科學課的時候,一開始科學老師也不重視他,嚴宇超就與他一起討論課程進度和課堂教學的知識點,科學老師認為很有道理。講磁鐵這節的時候,需要一些小磁針、銅、鐵、鎳等實驗物品,科學老師直接把實驗室的鑰匙交給他:上課需要什么自己去拿好了。
后來,除了二年級以外,7位高中生執教了貝發小學從學前班到五年級的所有學生。臨回來前,邰校長對我們說:希望我們常保持聯系,把你們更多先進的教育理念帶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