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各縣市主要節慶活動簡介
●凱里國際蘆笙節
凱里素有“百節之鄉”、“歌舞海洋”的美稱,每逢盛大節日,各地舉行的蘆笙會更是盛況空前。情絲萬縷的蘆笙金曲,悅耳動聽的苗族飛歌,歡快的蘆笙舞,古樸的銅鼓舞、板凳舞,精彩的斗牛場面,令游客流連忘返;堪稱民族工藝一絕的苗族銀飾、挑花、剌繡、蠟染等,無不閃爍著東方文化的光芒,傾倒了無數中外游客;已有上千年歷史的苗家“酸湯魚”、“苗王魚”更是風靡全國、蜚聲海外,令您回味無窮 ……凱里國際蘆笙節已經連續舉辦了十屆,每屆蘆笙節都盛況空前,從2010年開始,蘆笙節更名為凱里“甘囊香”國際蘆笙節,每年三月份在凱里市內和蘆笙的故鄉舟溪鎮舉辦。活動內容主要有蘆笙舞表演和比賽、民族服飾展演、斗牛、斗鳥、斗雞、大型民族歌舞晚會、民族風情點旅游觀光、民族飲食文化展示等。
●丹寨“鳥圖騰”文化周
中國最后的鳥圖騰部落在丹寨縣,“鳥圖騰文化”是丹寨縣重點挖掘開發的民族特色文化,在文化旅游中彰顯民族文化風情。丹寨苗族自稱“嘎鬧”,“嘎鬧”苗語意譯是鳥雀的根源。據專家考證,丹寨這支自稱“嘎鬧”的苗族,曾以鳥為圖騰,系遠古鳥圖騰部落的后裔……丹寨是錦雞的故鄉,苗族服飾、飲食、文化都具有獨特性,丹寨苗族蠟染、石橋古法造紙和苗族錦雞舞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鳥圖騰文化周”在每年的“國慶黃金周”舉行,在各鄉鎮和村寨展示的古法造紙、鳥籠生產工藝流程、竹編工藝、蠟染手工藝以及錦雞舞表演、錦雞文化展示、清江苗文化展示、古瓢琴、百鳥衣展示、給哈舞表演等會讓您流連忘返。
●麻江“激流回旋”體育文化旅游節
麻江下司皮劃艇激流回旋訓練基地每年都舉辦全國性甚至世界性的比賽,2010年亞洲皮劃艇激流回旋錦標賽于今年9月在下司舉行,麻江縣將每一次比賽都作為促進貴州、黔東南、麻江與亞洲各國體育、文化交流的一個平臺,在比賽期間,都舉辦一系列的民族文化旅游活動,比如開展藍莓采摘、賽小龍舟、激情漂流等體驗活動及篝火晚會、風光拍攝等活動,使下司旅游區成為貴陽-下司-西江環雷公山麓苗族文化休閑度假精品旅游線路的最佳承接點。
●臺江姊妹節
臺江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臺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臺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要數施洞地區的姊妹節。 苗族姊妹節,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一起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里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
●臺江“獨木龍舟”節
獨木龍舟是中華大地龍舟文化的一枝奇葩,清水江上的獨木龍舟為臺江縣施洞地區所獨有,每年農歷5月25日施洞鎮清水江沿岸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盛大的獨木龍舟節。 龍舟古樸碩大,別具一格,舟身用三根高大杉木掏空而成,中間一根獨木為母舟,兩邊為子舟,裝上精雕細刻的五彩龍頭,龍舟上掛滿親戚送來的禮品,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都是從寨中挑選出來的成年男子。水手一律身著紫色家織布衣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花釘上銀泡的腰帶,頭戴插著三根如鳳冠銀片的馬尾斗笠,古樸而整潔,競渡時,鑼鼓喧天,氣勢磅礴,扣人心弦。 獨木龍舟節被譽為“返樸歸真、回歸自然”的節日,龍舟文化具有極高的研究和開發價值,近年來,世界各地專家學者紛紛前來施洞參觀考察獨木龍舟文化。
●劍河“仰阿莎”文化節
劍河縣旅游文化資源豐富,特色文化鮮明,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有7項之多。境內有理化指標與世界名泉法國維稀溫泉類似被譽為“苗鄉圣水”的劍河溫泉,有苗侗風情和山水自然景觀有機結合、水域面積達80平方公里的仰阿莎湖,有世界上最古老、最原生態的集體婚禮——小廣侗族婚俗,有榮獲2009年第五屆CCTV舞蹈大賽金獎、被譽為民族原始舞蹈活化石的劍河苗族水鼓舞……劍河縣每年7月都舉辦“貴州•劍河仰阿莎文化節”,向外界強力推介劍河縣豐富的民族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借此提高劍河民族文化生態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雷山苗年節
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祭祀性節日,縣內幾乎所有苗寨都過,都要在節日期間舉行斗牛、賽馬、斗鳥、跳蘆笙、踩鼓等傳統娛樂活動和賽球、田徑等現代競技體育項目。苗年是最集中地展示苗族服飾、銀飾、工藝美術等有形文化的節日,時間大都在農歷十月。苗族認為,一年只有熱季和冷季兩個季節,熱季和冷季交替的農歷十月,既是熱季的結束,又是冷季的開始,同時也是舊年結束,新年的開始。苗年有大年、小年和尾巴年之分,小年僅打點糯米粑祭祖,尾巴年也僅象征性地過,唯大年最為熱鬧,所有的傳統活動和競技體育項目亦在“大年”期間舉行。過年之前,已出嫁的姑娘要接回家共度佳節,家家戶戶要釀制米酒、打年粑磨豆腐、殺年豬、備新衣過年。大年當天(如漢族除夕),家家都要以豬頭、豬心、腰子、雞、魚、酒和糯米粑祀祖先神靈,祭品中,其他可以缺,但魚不能缺必須用兩條魚祭祖,表示不忘祖先東方海邊故土。苗年是苗族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因此,集會也最熱鬧。在這年節的三五天當中,各個村寨都或多或少舉行各種娛樂活動。
●黃平“且蘭古國”文化旅游節
黃平且蘭旅游文化節每年7月至10月舉行,節日期間除在神秘野洞河舉辦漂流活動外,還舉行飛云大峽谷及飛云崖采風、古樸苗族風情體驗、神秘亻革家人風情體驗、且蘭古都探幽、麗水佳人、垂釣比賽等精彩紛呈的活動。來賓可到“黔南第一洞天”飛云崖賞佛、道、宗教文化意蘊,品名人詩詞韻律,悟“借此談風月,何須論主賓”的禪機,重溫王陽明“天下之山聚于云貴,云貴之秀萃于斯崖”的心境。或者北往20余公里觀古鎮舊州,探尋積淀2300多年的且蘭古國都文化,欣賞集巴蜀、湘鄂、徽文化于一體的古色古香的民居,追憶創建且蘭古國都的蚩尤后裔女王固守這方土地的颯爽英姿。游客還可相約到谷隴、重興體驗濃郁的苗亻革風情。每逢節日,三、五萬苗族同胞聚于此載歌載舞,歡慶節日,盛況空前。
●“相約施秉,激爽之旅”系列活動
每年6月至10月,是施秉杉木河漂流的旺季,當地同時舉辦中國•貴州杉木河漂流節。節日活動期間,將舉辦水龍表演、亮龍表演、民族歌舞表演、自駕車友漂、龍舟競技、民族風情迎賓篝火、多彩施秉攝影展等精彩紛呈、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色鮮明的活動。突出“山水相約•浪花之旅”主題,樹立自然風光、生態環境、民族文化、綠色旅游的“中國漂城”旅游形象。
●天柱黔湘四十八寨歌會
“四十八寨歌節”為近日文化部公示的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侗族北部方言歌會是以天柱縣為主的侗族、苗族人民群眾聚眾集會玩山、唱歌、交友、戀愛的傳統民族歌會,是黔湘邊區人民群眾業余文化生活的縮影,四十八寨是侗族北部方言歌會的典型代表,是“詩的家鄉,歌的海洋”,是湘黔邊界地區一座不可多得的民族生態博物館。
四十八寨均為苗寨、侗寨,最具特色的要數一個村寨能講幾種語言,奇特的是許多苗族說的卻是侗語,而其宗祠也在侗族聚居的地方,同一村寨、兩人之間,能熟練運用苗話、侗話、酸湯話、漢話四種語言對話,沒有一點生硬、牽強的感覺,語言之豐富可謂天下一絕。四十八寨圍獵、“鬧魚”、結姻(“玩山”、討茶”、“放糖”、“苗禮”、“送糯飯”、 哭嫁、“迎親”、“轉腳”、“畫關親”、 “新婚入門”等習俗)古樸風情令人沉醉……
●“三穗鴨”美食文化節
三穗縣具有600年養鴨歷史,三穗麻鴨與北京鴨、紹興鴨、高郵麻鴨齊名,是我國四大名鴨之一,具有野鴨風味,有產蛋多、蛋質佳、肉質細嫩鮮香、回味綿長的特點。 近年來,該縣把三穗鴨產業化建設放到全縣農業產業重中之重的位置,采取多種有力有效措施加大對“三穗鴨”的宣傳力度,打造、包裝三穗麻鴨這一獨具地域特色的品牌。鴨美食文化節于每年國慶黃金周舉行,其間將舉辦鴨宴類、單菜類等麻鴨現場烹制比賽,并舉行各種文化旅游活動。
●岑鞏“古思州”儺戲儺技展演及石硯展銷系列活動
岑鞏,古名思州,歷史悠久,思州始名于唐,是貴州政治經濟,文化的先發地之一,史家有“先有思州,后有貴州”之說。岑鞏縣位于貴州省東大門,地處湘黔交界結合部,自古為楚、黔、滇交通要衢,西晉時傳入的宮廷儺戲儺技流傳至今,并有在唐代就產銷于市的思詐石硯,有仡佬族棺葬、石棺葬,元明清代思州宣慰司副使劉貴墓、陳圓圓墓、蘇元春骨葬墓、軍屯遺址等等,被譽為“思州文物群落、古府雄基之地”。藝術節期間,岑鞏將舉辦儺戲儺技展演及石硯展銷系列活動。
●錦屏“隆里古城”舞龍狂歡節
錦屏縣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是漢文化的古代遺產,現在的古城居民是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后裔,他們的生產生活還保存著中原和江南一帶的特色。隆里古城是貴州省“舞龍藝術之鄉”,玩龍、唱漢戲、“擺故事”是隆里文化的三大瑰寶,尤以玩龍最具特色。有貴賓到來,村民以舞龍相迎,舞龍者無論男女老少,皆畫花臉,旦、末、凈、丑皆有,所以稱為“花臉龍”。一條龍即如一出京劇,于鑼鈸鏗鏘激蕩的鼓樂中,翻騰舞蹈,時而盤龍壓頂,時而神龍穿霧,“滾地龍”、“大盤龍”,花樣疊出,勢如倒海翻江,令人眼花繚亂。10月1日至3日,隆里古城皆有“花臉龍”及民俗表演。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相約黎平•為也侗鄉”系列活動)
黎平•中國侗族鼓樓文化藝術節每兩年舉辦一次,2010年9月23日至25日,主要舉辦“相約黎平•為也侗鄉”系列活動,包括千人侗族大歌演唱、侗族風情展示等,國慶黃金周期間,在肇興侗寨、地門侗寨等旅游村寨將舉辦一系列文化旅游活動,有踩歌堂、抬官人等民俗表演,斗牛、摔跤、搶花炮等民間文體活動。
●從江“侗族大歌”節
貴州黎平、從江、榕江素有“中國侗歌之鄉”的美譽。侗族大歌是當今世界上十分罕見的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民間合唱音樂,它與侗族鼓樓、侗鄉花橋一起被稱為侗族文化“三大寶”而聞名遐邇。2009年9月,侗族大歌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貴州省首項世界級的遺產名錄。從江侗族大歌節于11月28日舉行,以聆聽“天籟之音”侗族大歌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岜沙部落探秘”、“小黃行歌坐月”和“銀潭相思體驗”等民族民間活動,著力推介從江豐富的原生民族文化旅游資源和特色產品。
●榕江“薩瑪”文化藝術節
榕江舊稱古州,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民族風情原始古樸,文物古跡保存完好,旅游資源豐富多彩,享有風情濃郁、璞玉渾金、無跡不古、山水獨秀的美稱。這里有逶迤十里的車江古榕群,有載入基尼斯記錄的三寶鼓樓,擺貝苗寨、三寶侗寨、空申超短裙苗寨、晚寨侗寨等民族村寨的民族風情及民間藝術都別具一格。榕江“薩瑪”文化藝術節2010年10月2日至3日舉行,屆時將舉行侗族大歌、琵琶歌大賽等系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