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建鼓樓廣場紀念侗族大歌申遺一周年(圖)
本港訊 (特約記者 陸書明 攝影報道)集鼓樓、花橋、戲臺、休閑于一體的侗族標志性建筑聳立在黎平縣城中心鼓樓廣場,成為湘、黔、桂交界結合部一道亮麗的旅游風景線。這是為紀念去年9月30日貴州侗族大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一周年,黎平縣投資1685萬元打造的標志性建筑。
該工程占地1.4萬平方米,包括縣城標志性建筑鼓樓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游廊及廣場噴泉、公廁、綠化、亮化等工程。
黎平作為全國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縣,是侗族文化的主要發源地。在貴州省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全力支持幫助下,由黎平縣政府組織申報侗族大歌,從2003年開始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歷時8年之久,終于在去年的9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鼓樓是侗文化的標志,也是侗族人民日常集會的場所。據國家民委統計,全國目前僅存鼓樓、花橋516座,而黎平城鄉僅鼓樓現存就有328座。今年打造的黎平縣城標志性建筑,經多方考察和征求民間工匠師、工藝師及設計單位意見,決定建成總高度53米,木作挑檐25層,鋼筋混凝土結構9層,并采用四邊轉八邊帶轉換的框架體系,代表著黎平縣53萬人民和25個鄉鎮,象征著民族大團結。
鼓樓建筑內分表演區、展覽區、觀光層、擊鼓層等功能區,能夠滿足市民的集會、休閑等功能,并滿足安排大型慶典活動的需要。據悉,目前黎平縣修建的這座鼓樓是全國的最高鼓樓。圖新建成的黎平鼓樓廣場,每天游人如織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