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麗的謊言”到外公的眼淚(組圖)
余大芝利用黑板在練習寫單詞
吳真立在發憤苦讀
吳春妹(左一,翻拍)
滕辨在校園里
雷山三中的老師們在與文志輝交談
本港訊 (羅茜 張希才)10月10日下午4時許,雷山縣丹江鎮教廠村。
14歲的滕辨收拾好了行裝,準備返校。她的奶奶見狀從口袋里拿出了30元錢,遞到了她的手中。“你要努力點,這錢,是你大伯還有兩個叔叔給的,你要對得起他們。”
滕辨低頭答應,還說最近班上組織了一次課程測試,她總體成績是班上第一。
奶奶很高興,把她送出了家門……
這里所說的滕辨,是雷山縣第三中學(以下簡稱“雷山三中”)八年級的學生,她的父親去年因病去世,母親改嫁,至今杳無音訊。無奈之下,她的大伯和兩個叔叔,籌錢支撐起了她的求學之路。
據了解,在雷山三中,像滕辨這樣的貧困學生數量不少,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沒有父(母),他們的求學之路,充滿了艱辛。10月16日,記者走進雷山三中,與部分貧困學生“面對面”進行了采訪。
美麗的謊言
記者走進了七年級(9)班教室,余大芝正在學習。
“都星期六了,你怎么不回家?”記者問道。
“來來去去要10元錢,我不如留在學校學習好點。”余大芝說。
……
就這樣,記者與她聊了起來,說到學習,余大芝說自己最喜歡語文課。
記者詢問原因,她竟然哭了,說不話來……
好半天,她才斷斷續續說道:因為我小學時的語文老師對我很好,就像是我的父親……
說到“父親”二字時,余大芝再也說不下去了,兩行熱淚像線珠子滑落。
余大芝家住雷山縣桃江鄉烏勇村,今年14歲,她原本有個健全的家,家里有奶奶、父母,還有她和弟弟。
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到她5歲那年,父親因病去世,接著母親改嫁。從此,她和奶奶、弟弟三人相依為命,后因奶奶年事已高,又駝背,不能干活持家。早已分家另過的小叔看了不忍,硬撐著擔負起了贍養老人和撫養余大芝姐弟的重擔。
8歲那年,叔叔和寨鄰把余大芝送進了當地的掌雷小學。在這里,她遇見了“慈父般”的老師余文章。
余文章是余大芝的班主任兼語文教師,他熟知余大芝的情況,對她是格外的關心,他教給余大芝知識和做人的道理,鼓勵她努力學習,改變命運。
在生活上,余文章擔心余大芝營養不良,經常把她喊到自己家中,改善伙食,并交代妻子說,余大芝來到家里,一定要熱情接待。
去的次數多了,余大芝自覺不好意思。但是,余文章卻用“善意的欺騙”來照顧她。
有一次,余大芝拿著飯盒去食堂打飯,路途遇見了余文章。
“你不要去了,食堂早沒飯了,去我家吃……”余文章說。
因為學習刻苦,余大芝經常最后一個去食堂吃飯,食堂的飯打完了也是常有的事,因而,他相信了余老師的話。
事后,余大芝回到了宿舍,跟同學說起了到余老師家吃飯的事情。沒想到同學們都說,上晚自習之前食堂都還是有飯菜的。
余大芝一下子領悟到了老師的一片苦心,她的眼睛很快濕潤了……
“余老師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帶著我們直到五年級,他就像我的父親一樣,要是沒有他,我早就回家了!”余大芝說。
“貧窮的繼父是我的靠山”
前段時間,陰雨連綿,聽說廣東受災了,七年級(10)班的吳真立在外公的幫助下,給遠在那邊的親人打了電話,詢問平安。
那邊的親人,就是他的媽媽和繼父。在很多人看來,繼父和生父是有區別的,但是,種種的區別在吳真立的眼里,卻是不存在的。他說:貧窮的繼父,就是我的靠山。
吳真立的老家在雷山縣望豐鄉掌窩村,2005年,他年僅32歲的生父吳德和因患肺結核等疾病搶救無效死去。
三年之后,母親帶著他,改嫁到了雷山縣郎德鎮包寨村。他的繼父是40多歲的吳軍。
盡管母親就在身邊,但最初吳真立還是很害怕受到繼父不公正的對待,他忐忑不安。
事實證明他多心了,繼父知道他還在上學,便讓他讀下去,他愿意承擔所有的費用。
把吳真立安排好之后,吳軍帶著妻子遠赴廣東打工,他們家的條件很不好,經濟收入全靠種地,不去打工,孩子上學的錢,就會沒著落。
去廣東打工后,每個學期開始,吳軍都會給吳真立寄1000多元回來,供他上學開銷。
“這些錢,我用來吃飯和購買學習資料,我覺得夠用了,很感謝我的繼父,他對我真的很好,就是我的小弟出生以后,他的負擔更重了,但對我還是像以前一樣,沒有改變。”吳真立說。
前段時間,廣東連續降雨造成災害,吳真立從學校的廣播上獲知了相關消息,他很著急,立即給繼父和母親打去了電話。聽說他們平安無事,懸著的一顆心才落下來。
同時,在電話那頭,吳軍和妻子也很欣慰,一是兒子真的很懂事,另外,兒子學習努力,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特別是數學,差點考了滿分。
外公的眼淚
這還是十多天前發生的事了。
主人公是七年級(9)班的吳春妹和她的外公。
那時口袋里沒生活費了,吳春妹決定回家一趟。
她的家在郎德鎮巖寨,嚴格點說,這應該是她外公的家,只是她的父母去世后,外公文志輝把她和哥哥接到了身邊,從此,外公的家,也就成了她的家。
“外公,我沒生活費了……”見到外公,吳春妹就“直奔主題”。
她的外公身體不好,正坐在堂屋歇息。“現在手上沒有錢,我給你哥打電話,讓他弄來?”老人聲音有些沙啞,說完,他就走出了屋子,往鄰居家而去,因為鄰居家里安裝有電話機。
吳春妹哥哥吳秋生的電話很快撥通了。“你妹妹沒錢了,你趕緊打點過來。”老人說。
“外公,我還在當學徒,沒有呀……”吳秋生在電話里哭窮。
老人臉上掠過了一絲失望的表情。
在回來的路上,老人邊走邊想,眼淚就出來了,他覺得自己命太苦了。10年前,女婿,也就是吳春妹的父親病死在了縣醫院,他一個人用膠輪車拉回郎德掩埋。女婿去世后,她的女兒,也就是吳春妹的母親因無錢治病,把房屋和地基全賣了,到頭來,這樣也挽救不了她的生命,在吳春妹的父親去世一年后,她也撒手西去。
辦完了女兒的后事,文志輝擔負起了撫養兩外孫的重擔,這一擔,就是10年。
讓老人特別難忘、特別痛心的是趕外孫吳秋生去打工那件事。去年,吳秋生初中畢業后,還想繼續上學,但文志輝拿不出錢了,無奈之下,他硬著頭皮,勸外孫去打工:“外公沒錢給你讀書了,你去打工吧……”
吳秋生不情愿,但也無可奈何,他背上幾件衣服,就到廣東投奔大舅去了。文志輝把他送到了村口的公路邊,吳秋生上車離開時,他的眼里已滿是淚水……
回到家,外孫女吳春妹還在堂屋里等著要錢。老人嘆了口氣,就進了房間,取出了一個嶄新存折。
這個存折是去年才拿到手的,里面存著1萬元人民幣,是修公路占地的補償款。文志輝計劃用來養老,他曾反復叮囑自己和老伴,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動它。
但今天,真的是“萬不得已”了,他不得不拿出來救急。
那一天下午,吳春妹拿到了外公取出來的100元大鈔,她感覺這錢沉甸甸的,她暗下決心,要對得起這些錢,對得起外公……
結束語:
雷山三中前身系雷山縣望豐中學,后來搬遷到雷山縣城。在教育資源整合、教育布局調整的大背景下,目前它實際上承擔著接納鄉鎮中學學生的重任。據統計,在該校1700多名學生中,90%的來自農村,絕大部分家庭貧困。盡管他們的學雜費已減免,但是生活費用對他們來說,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