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之鄉的漢文化古城隆里 六百年風貌如昔
據新華網貴州頻道 錦屏縣的隆里古城是中國西南地區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目前正在對部分重要建筑進行修復,以重現其明清時期的完整格局。
在民族多樣性豐富的貴州省,隆里是少見的漢文化村落。錦屏縣居住著侗、苗、漢等17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85%,屬少數民族邊遠縣。具有典型漢族民風民俗和建筑風格的隆里古城,在星羅棋布的苗侗村寨包圍中,被稱為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漢文化孤島"。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間,距今已有600多年。明王朝出于屯兵戍邊的目的建立這座軍事小鎮,中原多省的官兵攜家眷遷徙至此,亦農亦兵,在這個依山傍水的村鎮繁衍后代。
現存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其防御體系設計十分精密,城墻四周挖掘有護城河,設有內外兩道城門,明通暗塞,暗通明阻,虛實結合,暗設機巧,充分顯示了前人在加強古城堡的軍事防備功能上苦費心思。
隨著時光的流逝,古城早已不具備軍事職能,最初的千多名官兵繁衍成今日的760多戶、3800多人的隆里村,有10多個姓氏,其中胡、江、王、楊、陳等是大姓,居民說客家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生活。
中原的故鄉已經是人們記憶中模糊的影子。50多歲的古城居民王振英告訴記者,她的家族來自江西,但從沒回去過,隆里就是她的家。
因來自江西、安徽等地的漢族較多,所以古城建筑也以白墻青瓦的徽派院落為主。民居門口有白底黑字的匾額,當地人稱"門頭第",用來表示屋主的家鄉、姓氏或者讓門第光輝的事情,例如"蘇湖第"是指江蘇來的胡姓人家,"科甲第"則是家里出過有功名的讀書人。
溫州大學藝術系學生范凱來古城采風。他感慨地說,保存這樣良好的古城現在很少見了,很有味道,古色古香,讓人仿佛回到了過去的時代。
古城管理所副所長歐漢法表示,許是因為地處偏遠的西南腹地,與外界交流較少,隆里古城的格局、文化習俗能夠保存600多年,不僅地上建筑群風貌良好,古代先民遺留下來的地下水系、鵝卵石道路都仍在使用,節慶和飲食等傳統文化內容也保存得較好。
古城民俗有三寶--花臉龍、迎故事、唱漢劇。其中尤其以花臉龍最受村民喜愛,男女村民中都有人擅長舞龍。每年元宵節,涂著類似京劇大花臉的舞龍隊便會在古城主街上生龍活虎地舞起來,全村人都搶著一睹為快。
時代也帶給了古城居民一些新變化,自來水、互聯網、電視機這些現代設備之外,還有更重要的新思想。古城的墻頭上,貼著村民參選村委會主任的自薦信;閉塞的小村落,出現了幾家居民開的家庭客棧,接待慕名而來的自助游客。
"不變的是,我們這里的治安、風化一直很好,600年來都是如此,家里都不鎖門,也不擔心會丟東西。"王振英笑著總結說,夜不閉戶,路不拾遺。
古城也面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新問題,人口不斷增加,有些居民拆掉老房子建新式樓房,破壞了原有的城鎮風貌。當地正在古城南門外建新區分散人口壓力,并按修舊如舊原則,將古城居民住宅維修納入危舊房改造工程予以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