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民族文化旅游風生水起
上海小伙的難忘之旅
本港訊 (潘國雄)12月15日,雷山縣市民楊建新收到上海好友陳光濤發來短信說:“西江苗族鼓藏文化古樸秘密,已引起朋友們的興趣,將于元旦期間再次踏上征程,體驗雷山苗族文化的魅力!”。原來,上海市民陳光濤受好友之邀,帶著三口之家到雷山西江苗寨吃鼓藏節,一呆就是一個星期,不僅將西江一帶苗族十三年一次的祭祖、起鼓、跳鼓、送鼓整個過程拍攝下來,還將獨具特色濃郁古樸的苗族文化和雷公山秋景一一拍攝下來,每到一處,都贊嘆不已。
旅游“金庫”大放異彩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依靠木材生活的雷山縣斷材路之后,雷山出路在何處?不得不引起雷山人民的反思。這里有唐代發型、宋時服飾、明清建筑、魏晉遺風,是一部濃縮的中國農耕文明發展史。西江鼓藏節、苗年、銀飾鍛造等11項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雷山縣高層決策審時度勢,發揮比較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暗藏在苗鄉的旅游“金庫”大放異彩,比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苗族銀飾鍛造工藝,目前,該縣就有1.2萬人從事銀飾加工、銷售和服務一條龍,年創產值上億元。如今,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打造,天下西江、郎德奧運圣火線路、雷公山森林公園、大塘新橋水上糧倉、苗族鼓藏頭、麻料銀飾村、烏東水系、掌排超短裙、苗家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原生態鄉村旅游品牌聲名雀起,成為游客爭搶體驗鄉村旅游的拳頭產品。“中國十大最好玩地方之一”、“中國苗族文化中心”、“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最具魅力旅游縣城”等旅游品牌聲名鵲起。“住苗家吊腳樓、體苗族歌舞、品苗家長桌宴、購銀飾工藝品、觀西江千盞夜景”成為中外游客首選到雷山體驗苗族原生態文化的大本營。
萬名農民吃上“旅游飯”
西江苗寨媳婦李珍借省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在西江召開之機,鼓起勇氣到信用社貸款20萬,再加上她多年的積累和縣委、縣政府的扶持資金共計50萬元,新建了“阿濃苗家”,2010年1-10月,旅游接待人數達3萬余人,旅游收入105萬元,就地安置剩余勞動力31人。
近年來,雷山縣依托旅游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使該縣1.2萬農民吃上了“旅游飯。如今,天下西江、郎德奧運圣火線路、雷公山森林公園、大塘新橋水上糧倉、苗族鼓藏頭、麻料銀飾村、烏東水系、掌排超短裙、苗家樂等一批各具特色的原生態鄉村旅游品牌聲名雀起,成為游客爭搶體驗鄉村旅游的拳頭產品。鄉村旅的發展帶動了種養植和以銀飾、剌繡、蘆笙等產業的發展,如今,以銀飾、剌繡、銀飾、蘆笙、茶葉、山野菜等為主的民族旅游產品得到有效開發,年實現產值1.3億元。今年1至10月,該縣共接待游客145.98萬次人,旅游綜合收入達到4.54億元,同比增長23.1%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