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千年苗寨遭遇“發展的收獲與困惑”
據新華網貴陽12月15日電(記者張芽芽 石新榮)李媽媽家在西江苗寨的深處,典型的苗族吊腳樓開著小小的家庭客棧,兩間客房、13張床位,干凈的白色床單被罩,李媽媽身兼多職:老板娘、服務員、廚師。游客的留言貼滿了墻,夸她“人好菜好酒量贊”。
近年來的旅游開發,讓位于貴州省雷山縣的西江苗寨漸為人知。這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個苗寨,歷史悠久。根據專家的說法,至少有2000年的歷史。這里有1200多戶苗族人家、5000多人務農為生,蒼翠山谷里錯落分布著800多棟吊腳樓,溪水從寨中流過,風景優美,苗族風情濃郁。
說到西江苗寨的發展,當地人把契機歸結為2008年的“旅發大會”。貴州省每年一次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旅游發展大會當年在西江苗寨舉辦,為此,貴州省和雷山縣政府投入巨資完善西江苗寨的內外部環境。
從此,西江旅游業開始飛速發展,吃上“旅游飯”的苗族百姓越來越多。2008年,西江有80多戶旅游接待戶,2009年增加到200多戶,目前當地約三成村民參與旅游業。2009年,西江接待游客78.35萬人次,農民人均純收入由上年的1600元上升到3800元。
在收獲發展成果的同時,西江苗寨也遭遇了“成長的煩惱”。
“年輕人都去打工了,愿意花力氣學苗歌、刺繡的人越來越少”,“村民參與旅游業的模式太單一,就是餐飲住宿、手工藝品、歌舞表演,長期恐怕難以為繼”,“村民為開旅館客棧私搭亂建,破壞苗寨的整體風貌”……文化人士、當地百姓、經營管理部門表達了各自的憂慮。
西江苗寨在實踐中逐步探索的“西江模式”,目的就是逐步解決上述問題。黔東南州旅游局副局長張遠卿表示,這一模式可以歸納為“建設以村寨為主體、以村民參與為自發動力、以露天博物館為形式的具有國際化水平的鄉村旅游目的地”。
其中,最重要的是喚醒西江苗族農民的保護意識,因為他們才是原生態文化的持有人,傳承著民族文化和傳統。
當地采取了多種措施,如鼓勵農民自發建立各個主題的民間博物館,保存和傳承民族傳統文化,政府適當提供補貼;建立文化保護機制,根據村民房屋的年代、維護程度等,從門票收入中給予村民不同比例的現金返還;在旅游發展中優先考慮解決當地農民就業,有工作優先安排村民等。
據介紹,去年西江苗寨的門票收入為1200萬,向村民發放民族文化保護費150萬元。西江村村委會主任李光忠介紹說,房屋評估和發放情況須向村民公示,每年每棟房子可獲得的費用在幾百元至2000元之間,鼓勵了村民維護村寨風貌的積極性。
張遠卿表示,黔東南多山、耕地少,經濟比較落后,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發展旅游業是促進農民增收、地方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黔東南州希望打造包括西江、朗德、季刀、南花等在內的“西江九寨”產品,從而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選擇。
苗族姑娘李紹英是雷山縣芳祥鄉人,這位旅游學校畢業、曾在省會貴陽當導游的姑娘,來西江打工已經一年多了。吸引她的是西江豐富的苗歌資源。她向姐妹、老人學唱苗歌,收集、記錄成冊,這個23歲的姑娘自信滿滿地說:“我要學會所有苗歌,做‘80后’的苗歌繼承人,把苗歌傳給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