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博物館 在發展中保護 在保護中發展
本港訊 (余德利)最近,由中國民族博物館副館長韋榮慧在貴州省雷山縣城主持召開了中國民族博物館貴州合作網館座談會,貴州省合作網的貴州省民族博物館、黔南州民族博物館、黔東南州民族博物館、雷山縣西江千戶苗寨館、雷山縣達地鄉烏達村上馬路博物館、烏達村也吉組水族博物館、雷山縣苗學會、雷山縣民族局的負責人出席了座談會。與會人員從各自建館中所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交流和發言,會議取得預期效果,認為雷山縣西江民族博物館在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的框架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使中國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戶苗寨在旅游開發中民族文化得以保護和提升,在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保護的時候,鄉村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增加了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
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就是在中國民族博物館的框架下,以合作的形式對全國各地的民族博物館進行合作作為分館,業務上接受中國民博的指導。西江苗寨博物館早在2006年就與中國民博簽約,成為第一個合作網館,現在全國各地已有30多家合作網分館。這種以合作網館形式開展民族傳統文化保護與傳承模式引起了國家行政學院的注意和重視,列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一個研究課題加以調研,準備向全國推廣。
作為第一個合作網館的西江千戶苗寨館,2006年開始成立,在中國民博支持10萬元的情況下,對整個村寨進行整治,把整個村寨列為一個大型露天博物館,村寨內的1300多戶人家、建筑物、道路、生產生活用具及活動、山林、田、土等都歸為博物館里的文物加以保護和利用,并選擇32戶文化保護較為完善的農戶建立家庭博物館,在寨腳利用 學校的老地基修建起了3000多平方米的西江苗族博物館,同時對全寨民族文化保護(主要為建筑物)較好的農戶進行評級,對保護好的農戶發放文化保護獎勵金,平均每戶農戶每年從中獲得幾百至幾千元不等的獎勵金,形成“人人是文化的主人、個個是文化保護的主體、家家是民俗博物館、戶戶是文化保護基地”的文化保護氛圍。
與會人員暢談各自辦館的成功經驗,并如何更好地辦好“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提出很好的意見和建議:一是盡快制定“中國民族博物館合作網”的相關統一規范的標準和規章制度;二是加強對合作網館的業務培訓;三是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對新建的鄉村博物館從經費上、業務上給予大力支持;四是正在籌建的鄉村博物館應各具特色,切忌雷同。
最后,韋榮慧副館長對如何辦好中國民博物館合作網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一是西江千戶苗寨館應樹立整個村寨就是一個大型露天博物館的理念,讓廣大游客到這里旅游感覺到是在觀賞文物,而不同于一般的景點參觀旅游,同時也讓廣大村民認為我們在這里生活的所有一切都是很有價值的,都值得進行有效的保護。二是把西江千戶苗寨館考慮為一個大型露天博物館,申請博物館免費開放國家補助資金,屆時游客進入西江千戶苗寨參觀就可以不收門票了,解除了西江景區目前偷逃門票現象的發生。三是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對博物館建設的投入。四是整合好雷山縣的苗族文化研究機構,如雷山苗族文化研究中心、雷山縣民族研究所、縣政協文史委員會等機構可整合或聯合辦公,并與雷山縣苗學會等社會團體合作,成為雷山縣專門研究苗族文化的核心機構,并制定計劃,每年出幾部雷山苗學研究的文獻成果出來,形成中國苗族文化中心的有力支撐;五是省、州、縣、鄉村博物館的建設及功能分工要有定位規劃,各館要有自己的建館定位和特色;六是組織相關人員認真做好郎德上寨文化保護促進旅游開發模式及西江千戶苗寨旅游開發促進文化保護模式的調研,為今后建立民俗博物館提供借鑒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