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溪甘囊香蘆笙堂起源:舉辦蘆笙會促男女成親
苗族祖先蚩尤,在逐鹿中原中戰(zhàn)敗,其部屬退居長江流域湖北、安徽、江西、湖南洞庭湖一帶,后不堪封建王朝的鎮(zhèn)壓和清剿,便分路向西南遷徙。黔東南就是遷徙中的一部分。苗族《跋山涉水》歌這樣唱:“經遷徙跋涉,終于在(方西長洋——今榕江縣)落腳!薄顿Z理》講的是在“石嶺坡”把鼓砸成九片,分給九個組,他們分別往雷山、丹寨、臺江、劍河、凱里、麻江、黃平、施秉、鎮(zhèn)遠等地遷徙。
苗族是以鼓笙娛樂著稱。吳氏祖先遷到舟溪后,迷公曾在“養(yǎng)郜靈”下面建立鼓笙坪,作為男女社交娛樂的場所,后被朝庭破壞和禁止!顿Z理》說道:“建笙堂,笙曲震天響,帝王心狠毒,砸鼓禁吹笙,七代靜悄悄,男女難成親!
吳氏郜乜、郜獎、郜累、郜島等兄弟,聰明能干,心系族人,為使親戚朋友有機會往來,為讓地方年青人有社交場所,決心重新開起蘆笙堂。經過多次選址,看到屯上村下面的河沙灘寬闊面平坦,能容納多人跳蘆笙和觀眾,于是在這里(甘囊香)建立蘆笙堂。同時為了改變鼓社祭祀的鋪張浪費,只許吹笙不許踩鼓,并且只準吹“敢雷”,不許吹“敢略”。認為踩鼓會引發(fā)鼓藏祭祀,導致宰殺耕牛,匯聚廣眾人客,時間又長,負擔過重,承受不了。如不祭祀,就會引發(fā)其他不吉之事。因此,踩鼓也就被取消。
吳氏兄弟建蘆笙堂時,盛會空前,殺了九頭大肥豬,煮了九十九籮糯米飯,凡參加蘆笙會者,每人發(fā)給一坨糯米飯和一坨肉。開始他的兄弟推獎公(甘超)來主持起堂開幕式,恰遇年成不好,風不調,雨不順,災害多,糧食欠收。有苗歌唱道:“”(苗文)。意思是:“乜靈、獎靈、累靈、島靈等兄弟是能人,叫獎靈起堂,不知為什么?干活不豐收,種棉不開花,才叫大哥乜靈來起堂!B(yǎng)科’(今藏科)乜公來起堂,英(靈)公子孫共同維護。乜公老人家,他的辮子有十九卡長,纏繞脖子九圈,他跳蘆笙十九步。他說我跳蘆笙代替鼓。敲鼓要到上游去,擊鼓要到下游去,不要在我的笙堂上敲。”
說來湊巧,乜公起蘆笙堂,風調雨順,年年豐收,六畜興旺,歲歲平安。于是舟溪甘囊香蘆笙堂,年年由郜乜靈子孫負責起,郜獎、郜累、郜島等子孫協(xié)助,辦好每年的蘆笙節(jié),沿襲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