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桂英和他“特殊孫子”的“說話教育”
家住貴州省凱里市大風洞鄉都蓬村新寨組的王仁祥是當地小學學前班的學生,說起他的啟蒙老師,不是學校里的老師,而是他60多歲的奶奶吳桂英。
因為王仁祥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吳桂英擔心這位“特殊孫子”將來也不會說話,便從他1歲多開始對其實施“說話教育”,持續至今。心理學專業人士認為:孩子的語言能力除了先天遺傳,還有后天的培養和訓練。吳桂英老人的做法是很正確的。
聾啞父母
要說起這個故事,還得從王仁祥的父親王文遠說起。
王文遠今年41歲,在家里是老大,他天生不會說話,但智力是正常的,父親怕他長大成人后吃虧,從小便教給他一些生存本領,種地和做木工活,王文遠學得很認真,進步也快。現在,他在村子里也算個木工師傅,村里有外出做木工活的,都帶上他。
王文遠長大成人后,家人經過商量,還是決定給他娶媳婦,哪怕這媳婦身體條件比他還要差也可以。
2004年初,有熱心的親友來到家里給王文遠的父母“提供情報”說,在大風洞鄉輝報村,有一位叫潘安青的聾啞姑娘,20出頭,配王文遠,還是可以的。聽說此事后,王文遠的父母專程到潘家探訪。這潘安青的情況很糟糕,又聾又啞,還有智障,除了能張口吃飯上廁所,其他什么也不會做。
但想想自家兒子也不怎么樣,王文遠的父母就定下了這門親事。當年年底,王文遠和潘安青的兒子“呱呱”墜地,他就是王仁祥。
舌頭比對
王仁祥出生后,奶奶吳桂英對他疼愛有加,用她的話來說就是“這娃娃的父母都是聾啞人,將來就看他的了,不照顧好,對不起老祖宗,也對不起他的父母。”
因此,老太太顧不得年事已高,經常上山去挖藥材,然后拿到集市去賣,得到的錢就給這位可憐的孫子買奶粉。在奶奶的細心呵護下,小仁祥倒也平安無事。
但是老太太一直在擔心,兒子兒媳都是聾啞人,他們生下的孩子會不會也……每每想到這里,她就唉聲嘆氣,甚至吃不香飯,睡不好覺。
后來,有人告訴老太太,不會說話的人舌頭都很短。老人聽說后,也不去考究這說法是否有道理,便有意無意“偷看”孫子的舌頭,看它是不是比常人的短小,她同時也在觀察別人家的孩子,暗中進行“舌頭比對”。
比來比去,老人還是覺得孫子王仁祥的舌頭與他人沒有兩樣,這才稍稍放心。
半年后,王仁祥顯得活潑好動,嘴里還能發出“呀呀”的聲音,鄰居們說,他這是在學著講話,老太太這才完全放下心來。
“說話教育”
王文遠家有兩兄弟,他的弟弟在他結婚之前就已成家。
根據當地的風俗,有兩個以上兄弟的人家戶,老大結婚生子后,都要分家另過。
就在王仁祥一歲多的時候,由老人做主,王文遠與弟弟分家,帶著妻兒組成了一個“小家庭”。
這之后,因為還有幾個小孫和外孫需要照顧,吳桂英忙得不可開交,沒有太多的時間照顧王仁祥,不得已,就把他交給其父王文遠看管。每天晚上,王仁祥跟著父母睡在一起。
可能是父母無法與之交流的緣故,有一段時間,原本活潑可愛的王仁祥變了,變得死氣沉沉,眼神呆滯,不再像以前那樣好動。
這時,村子里有人說,這孩子的父母不會說話,長期下去,可能影響他的成長。
寨鄰的話提醒了吳桂英,為此她找到了在凱里工作的侄子。侄子對此事也很重視,專門找到心理學專業人士咨詢。得到的回復是如果一位正常孩子的父母都是聾啞人,那一定要多帶這孩子與外界接觸,盡量讓會說話的人帶著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讓他多聽聽廣播,看看電視。
吳桂英恍然大悟,從此以后,無論是白天還是夜晚,老太太都把這位“特殊孫子”留在身邊,每天還嘮嘮叨叨,教他說話。王仁祥稍大一點的時候,老太太每天晚上都給他講故事;白天還帶他去干農活,遇到新鮮事物,都給他介紹。比如,春耕時牛兒在地里耕種,老太太就會詳細給孫子說明這是怎么一回事。
此外,根據侄子的建議,老太太還經常陪著孫子看電視,并和他一道,模仿電視里的人物說話。這可以說是王仁祥接觸漢話的開始,因為之前跟著奶奶學的,都是苗語。有意思的是吳桂英老人以前是不會說普通話的,至從和孫子模仿電視人物說話之后,普通話也能說兩句了,盡管發音不標準。
記者在采訪中見到了王仁祥,他時常在家里家外竄來竄去,一副忙得不可開交的樣子,給人的印象是活潑好動。看到記者舉起了相機拍照,他就轉身躲開,奶奶吳桂英在他耳朵邊耳語了幾句,他就大大方方站在了照相機的對面。
“你幾歲了?”
“六歲。”
“在哪里上學?”
“都蓬小學”
對于記者的問話,小家伙是對答如流。
關懷與期待
到2010年,王仁祥快6歲,家人把他送到了村小學。入學那天,是奶奶吳桂英親自送過去的,老太太對老師說了孩子身世,還特別強調他漢話學的不是很多,希望老師今后多多指點。
這位老師也是本地人,對王仁祥家的情況也有些了解。小仁祥入學后,老師對他格外關照,還發動同學們幫助他。
此外,村里和當地政府對他們一家也很關心,幾乎每年,都給王仁祥父子安排低保。他的母親潘安青由于戶口還在原籍,低保未能落實,目前正在辦理。前不久,鄉政府又給了他們家一些資金支持。
政府對王仁祥一家的幫助,都是吳桂英老太去辦理的,她內心充滿了感激。“我會好好照顧他的,等他20多歲能獨立生活了,我再放手,我想,我能活到那個時候。”老太太自信地說。
專業分析
就在吳桂英和孫子王仁祥之間演繹的“說話教育”的故事,記者對國家三級心理咨詢師、黔東南州家庭教育學會副秘書長龍昌貴進行了采訪。他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和其他能力除了先天的遺傳,還需要做后天的培養和訓練。對于父母都是聾啞人的正常孩子,如果家里沒有其他人對他進行語言訓練(至少要有人和他說話交流),他的語言能力就會受到影響以至于發揮不到他應有的水平。出現這樣的情況,建議委托有語言能力的親屬幫帶一下,這對孩子將來的發展會好一些。由此,龍昌貴認為,吳桂英老太太的做法是很值得贊賞的。(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