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米粉作坊接受“整編”(圖)
- 在線投稿 投稿信箱:tougao@qdn.cn 新聞熱線:8222000 投稿QQ:449315
- 時間:2011/5/11 8:56:25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都市報
![]() |
凱里米粉作坊接受“整編”
城區40多家小作坊將整合為3家大型企業
凱里多數市民早餐喜歡食用米粉。據統計,凱里市民每天消耗掉的米粉量約有40噸。然而,這些米粉多出自小作坊,在安全上沒有保障。為此,凱里市根據自愿原則,將城區米粉加工作坊整合為3家企業,這項整合工作將在今年7月結束。
每天消耗米粉40噸
5月9日上午8點30分,凱里市民楊先生習慣性地走進萬博廣場附近一家牛肉粉館,點了一碗米粉吃了起來。之后,才到自己的店子里去開門營業。
據凱里市統計、質檢等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凱里市區常住人口有20多萬,其中像楊先生這樣每天食用米粉的人口至少占80%。為此,凱里每天消耗的米粉約8萬斤,合40多噸。
目前,凱里有粉館200多家。
多數米粉來自作坊
這么多米粉從何而來?
“實事求是地說,凱里地區目前還沒有規范的米粉加工生產企業,這么多的米粉,全部來自小作坊。”凱里質檢局長楊天彬說。
5月9日上午,在楊天彬的帶領下,記者到凱里龍頭村一家米粉作坊進行了參觀。
這家作坊建在民房內,生產車間狹窄,地面是濕的,有少許垃圾。“生產規模小,生產環境差是不少米粉作坊存在的問題。”楊天彬說,因而,凱里市當地政府以及質檢部門一直在探索解決這些問題。
據了解,目前,在凱里市區像上述的米粉作坊大約有40多家。“根據我們所掌握的情況,凱里部分米粉生產作坊已持續生產了20年,盡管它們未取得商標,但在不少市民的眼中也是名副其實的‘老字號’。”凱里市質監局一名負責食品安全的干部說。
生產作坊整合成企業
楊天彬說,作坊式生產具有安全隱患。為避免出現食品安全事故,凱里市決定在今年開展一次米粉質量安全整治大行動,從根本上解決米粉的質量問題,也就是促使米粉的生產走上企業化、規范化的軌道。
“我們的方案是根據自愿原則,將現有的多家米粉生產作坊整合為3家米粉生產企業,在這些企業符合生產條件的情況下,頒發給他們《食品生產許可證》。”楊天彬說,
據悉,到目前,已有30多家米粉作坊走上了整合之路,整合工作接近尾聲,其中位于洗馬河轄區的一家企業已領到了許可證,從今年7月份開始,凱里米粉便將走進企業時代。
持證經營是大勢所趨
采訪中,記者先后趕赴走整合之路的龍頭河村隆磊香米粉加工廠和德順米粉加工廠進行了參觀。
龍頭河村隆磊香米粉加工廠位于凱施公路凱里龍頭河段附近,該工廠的廠房還未建好,十幾位民工兄弟正忙得熱火朝天。
“我們這個廠是由11戶作坊組合而成,總投資200萬左右。”該廠負責人朱正章說。
朱正章告訴記者,現在很多行業,都必須獲得生產資質才能生產,米粉行業也不例外。今年,在凱里市質監局的指導下,他和另外的11戶米粉作坊一商量,決定“接受改編”,走正規化的生產經營道路。
接著,他帶著記者參觀了在建的廠房。記者看到,廠區內有嚴格的區域劃分,米池、粉池、磨房等劃分得清清楚楚,還設置了標準化的消毒室。“我們的廠房預計在1個月左右就可投入使用,屆時每天可生產5、6萬斤米粉。”朱正章說。
隨后,記者趕到了位于凱里火車站的德順米粉加工廠,該廠也正在進行改造。其負責人胡啟友說,他生產經營米粉已有6年時間,現在每天的生產量是1000多斤。“是我主動找到質監局要求進行改造的,持證生產是大勢所趨。不改造,就只有被淘汰。”胡啟友說。
粉館對整合表示歡迎
針對凱里米粉作坊整合為企業之舉,記者到凱里街頭隨機采訪了一些粉館。
凱里牛場壩路一家粉館的負責人劉先生說,他經營的粉館長期與凱里某生產加工點聯系,該加工點每天清晨都會準時將米粉送到粉館,每斤價格是1.20元。
劉先生坦言,因為長期合作,建立了信任關系,所以沒有對米粉質量進行特別的檢驗。對于米粉加工點走向整合的消息,劉先生表示歡迎。“盡管在我的粉館還沒有出現過食品安全問題,但整合之后質量會更有保障,只要價格合理,我們求之不得。”劉先生說。
(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