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新華網 記者從貴州省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貴州省侗族大歌近日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委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
近些年來,侗族大歌在中國上央視春節晚會,在美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匈牙利、新加坡、挪威等多國巡演,以其無伴奏多聲部的演唱形式,產生了轟動效應,被稱為“天籟之音”、“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侗語稱“嘎老”或“嘎瑪”,意味聲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聲部歌的一種,即男女歌隊在鼓樓正式對歌時唱的一種多聲部歌。由于“鼓樓”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貫穿于鼓樓對歌的始終,侗族人便把“嘎老”即“侗族大歌”視為多聲部歌的總稱。
侗族大歌一般在侗族地區大規模的民俗活動中演唱,時間上多在農歷10月至第二年的2月,農歷“六月六”和八月的吃新節也是重要的歌唱時節。侗族大歌涉及歷史傳說、祭祀禮儀,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勸事說理、詠唱風物等。歌詞均是韻文體,是一種“長短句自由結合體”。
侗族大歌目前主要流行于貴州省黔東南州黎平、從江、榕江三縣侗族聚居區,以及廣西三江、湖南與貴州毗鄰的村寨,流傳面積達1000平方公里,覆蓋人口20萬。
侗族以“飯養身,歌養心”為生活信條,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介和特有的風俗,又是侗族文化傳承的方式,唱侗歌是侗族個體獲得族群認同的最終方式。侗家自來有這樣的說法:“漢字有書傳書本,侗家無字傳歌聲”、“要做侗家人,先得唱侗家歌”。
然而近年來,在外來文化和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侗族大歌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土壤遭到前所未有的影響和破壞。許多著名侗族大歌歌手、歌師已年過古稀,侗族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或在校讀書,侗族大歌正面臨著后繼無人、瀕臨失傳的危險境地。
“8年的漫漫申遺路,今天終于成功了。這有利于侗族大歌的保護和傳承。”黔東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長劉曉春說。
據悉,貴州省將為此舉行一系列慶祝活動,包括侗歌專場演出、“百鄉千村萬人唱侗歌”、從江“侗歌節”、“唱著侗歌走侗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