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為重 我州抗旱打井工作如火如荼(圖)
今年1至7月以來,全省干旱范圍擴大、程度加重,較往年旱情更加嚴重,目前全省已有920余萬人受災,170多萬人因旱發生臨時飲水困難。黔東南州麻江、黃平、岑鞏、施秉和榕江5縣屬全省33個特旱、重旱縣之列,101地質大隊將在這5個縣打32口抗旱井,緩解旱災災區居民的飲水問題。
麻江縣碧波鄉王義村打井施工現場
抗旱救災打井工作火熱開展
今年1至7月以來,全省干旱范圍擴大、程度加重,較往年旱情更加嚴重,目前全省已有920余萬人受災,170多萬人因旱發生臨時飲水困難。根據省國土資源廳、水利廳《關于認真做好當前全省應急抗旱找水打井工作有關問題的緊急通知》(黔國土資發[2011]126號)統一部署安排,今年抗旱打井工作重點是33個特旱、重旱縣(市、區),共布置了300口人畜飲水工程和應急抗旱井。其中貴州省地礦局承擔了230口井的任務,要求在年底必須完成。8月4日下午,貴州省地礦局組織10個地勘單位在貴陽召開緊急動員大會、部署工作任務,成立了5個工作指導小組要求次日即分赴各5個受災地區指導工作,要求接受任務的地勘單位三天之內必須上第一臺鉆機。
黔東南州麻江、黃平、岑鞏、施秉和榕江5縣屬全省33個特旱、重旱縣之列,今年州內安排的32口抗旱井施工任務主要由地處黔東南的貴州省地礦局101地質大隊承擔。
因時間緊、任務重,101隊法人代表楊宗文、總工程師黃遠成在地礦局參加動員大會后連夜返回凱里,次日即組織相關部門、技術人員召開緊急會議,傳達局會議精神、成立工作領導小組、部署抗旱打井工作任務。
8月6日,在省地礦局第五抗旱工作指導小組王明章副總工程師一行專家指導下,101隊第一臺抗旱打井機臺順利進入麻江縣杏山鎮長興村并正式開鉆。進場后,施工人員克服高溫天氣和地層巖體結構復雜導致施工難度大等種種困難,一心只為快出水,不分晝夜地施工,至24日,已鉆進深度110米,出水在望。
村民接受記者采訪
莊稼喊渴 村民喊渴
麻江縣碧波鄉王義村位于麻江縣城北約20公里,分布中上寒武統婁山關群白云巖,地勢高,無常年溪流,屬嚴重缺水的碳酸鹽巖分布區。村干介紹,全村近400戶1700余人,人均不到7分田,今年旱情最為嚴重,稻田幾乎全部干枯,糧食、玉米、烤煙等減產80%以上,生活用水緊缺。
麻江縣碧波鄉王義村62歲的佘德芳老人告訴記者,1971年當地也發生過大旱,莊稼顆粒無收,今年是他遇到的第二次大旱。他們家的水田,往年雨水好的時候,能收1000多斤水稻,今年因為干旱,都絕收了。山上的村民更是用水告急,喝水都要下山來抬。老人說干旱了他們也沒辦法,以前他們都不知道打井取水,都是靠天吃飯,現在好了,共產黨來幫他們打井了,解決了他們的吃水問題。
奮斗在第一線的施工工人宿舍
工人條件艱苦 一心只想快上鉆、快出水
盡管天氣炎熱,施工現場的打井工人仍然身著長衣長褲,頭戴安全帽,腳穿“大頭鞋”。他們顧不上自己的汗水已經濕透了衣背,身上的衣服臟了顧不上洗,臉花了也顧不上擦。一心只想盡早打出水來,解決附近居民的喝水問題。
記者在麻江縣杏山鎮長興村施工現場采訪時,趙志華機長告訴記者,工人們每天都工作,沒有雙休日,忙起來好幾個月都回不了家。由于工地離市區較遠,條件也比較艱苦,打井工人們很難吃到一頓新鮮豐盛的飯菜。工人的住處,是臨時搭建的帳篷,沒有電視機,沒有空調,沒有浴霸,半夜還有無數的蚊子來襲。
專家現場勘察 找水源布抗旱井
抗擊旱魔 專家找水源布抗旱井
8月24日下午五點,我省水文地質專家、貴州省地礦局副總工程師王明章帶領的專家組及物探、鉆探、水文、地質等專業技術人員,分別從貴陽、凱里匯集我州重旱的施秉縣,不顧路途勞累,即在施秉縣政府召開“抗旱工作調度會”,聽取王作飛副縣長介紹了今年全縣旱情,王明章對明后幾天的現場找點布抗旱井工作進行了認真安排。
8月25日,專家組分兩個工作組在施秉縣水利、國土等部門的配合下,分赴城關、甘溪、楊柳塘等重旱鄉鎮十幾個村開展找點布抗旱井工作。
王明章帶領的專家一行冒著烈日,頂著30多度的高溫,先后到達施秉縣城關鎮新紅村甘地坪、施秉縣甘溪鄉望城村何家壩組和施秉縣城關鎮大塘村進行災區抗旱找水打井布點工作。
到達施秉縣城關鎮大塘村的時候,專家們看見其山塘干涸,小溪斷流,水稻枯死,很是著急,立馬進行找水打井布點工作。但該地地質條件復雜,王明章等步行數公里尋找隔水構造,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干溝的下游找到了合適的打井位置,王明章笑著說“不妄我滿身大汗,終于找到了橫向的隔水構造,打井出水的把握更大了。”接下來做完物探工作將開始進場打井。
目前,我州32口抗旱井已有5口施工,其中完工成井1口,抗旱行動正如火如荼的進行。(穆文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