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刺繡 季刀寨里復活的民族手工藝(組圖)
中國網訊 畢加索人文之旅進入第三天,在黔東南距離凱里20公里的巴拉河畔,聚集著3-5個保護完整的傳統苗寨,季刀寨就是其中之一,這里一切都保持著近百年不變的苗族傳統文化,木質建筑、百年古歌、風俗飲食、傳統畜牧,今天這里我們要跟大家介紹的是已經失傳,但經過苗族婦女不懈努力重新復活的一項傳統手工藝——苗族刺繡。
苗族的服飾有便裝與盛裝之分,平日著便裝,節目或姑娘出嫁時著盛裝。苗族刺繡復雜,做工精細。苗族刺繡的題材選擇雖然豐富,但較為固定,有龍、鳥、魚、銅鼓、花卉、蝴蝶,還有反映苗族歷史的畫面。苗族刺繡十分美麗,技法有12類,即平繡、挑花、堆繡、鎖繡、貼布繡、打籽繡、破線繡、釘線繡、縐繡、辮繡、纏繡、馬尾繡、錫繡、蠶絲繡。這些技法中又分若干的針法,如鎖繡就有雙針鎖和單針鎖,破線繡有破粗線和破細線。
今天我們走訪了季刀寨一戶姓黃的人家,女主人陳琴不是本地苗族,是從外寨嫁到季刀寨的,讀過書,學過醫的她,擔負起了寨子衛生院醫生的角色,她熟悉寨子里每一戶人家,所以我們也請她做起了今天的導游,也是我們的翻譯。話說中國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生活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未出國界,但是語言五花八門,尤其是這深山老宅的少數民族,老一輩人都沒有普及普通話,所以他們只會說苗族語言。
苗族刺繡幾經失傳,在季刀寨,幾位婦女重新拾起了這門手藝,但是他們也是看著祖輩的成品來模仿制衣,這種雙針繞線繡的手藝,目前只有33位苗族婦女還會縫制,不過技術都是手手相手手沒有任何文字記載。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幾位,平均年齡也都在70歲左右了,一位76歲的老太太給我們講述,苗族刺繡歷史悠久,最少也可以追溯幾百年,是她媽媽的媽媽的媽媽……媽媽傳下來的,同時也給我們展示了她家傳的一件苗族刺繡成品,這件衣服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他們這33位婦女就是想要苗族刺繡復活,依靠自己的回憶重新讓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他們通常稱成品為盛裝,從紡紗、織布、刺繡到制衣,全部為手工打造,這其中最困難的就是上面這些古老的圖案,現在看來,這些圖案繪制的非常粗糙,甚至根本看不出繡的是什么圖案,但這就是文化的傳承,例如,臥龍這個圖案,現在看來真的太抽象了。
苗族刺繡在顏色上也是非常講究的,紅色自然是喜氣的象征,中華所有民族都是一樣的;綠色表示大自然、山麓、樹木的象征;而服裝整體的深色,則體現出苗族的穩重,這與現代人西裝的顏色選擇是完全相同的,可以看出民族間的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