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民警命名的警務室(圖)
家門口,郎德華在剝包谷
12日下午,陽光暖暖的,“郎德華警務室”門口。
“還有20天就滿60歲了,我就要退休了,不知道這個以我命名的警務室是不是也隨我一起‘下崗’?”出警歸來的郎德華坐在妻子李定英旁,一邊剝包谷一邊對記者說。
“半路”民警
黔東南州麻江縣公安局壩芒鄉派出所的郎德華警務室,位于原黔桂鐵路線上,轄管樂坪、蔣崗等4村7800多人口。古時,樂坪曾是黔南去往貴陽途中的一個重要驛站,地處黔南、黔東南兩州和貴定、福泉、麻江三縣交界處,距離縣城30多公里遠。10多年前,這里的治安一直比較亂。
警務室只有一名警察。郎德華原是樂坪村一名村民,平日里做些小生意,由于為人忠厚老實,善辨事理,后當上了村里的文書。1991年,麻江縣招選駐鄉民警,年逾40歲的郎德華從而被選進了壩芒鄉派出所當上了一名合同民警,7年后,才轉為正式民警。“20年來,樂坪片區的治安一直是由他一人負責。”與記者同行的麻江公安局民警張成平說。
“有事找郎哥”
“抓了一伙盜牛賊,老百姓終于可以不在牛圈旁睡覺了。”翁址村村民楊光前說,1997年,翁址村連續發生系列盜牛案,前后幾天功夫有10余頭耕牛被盜走,村民們夜不成寐,只好將鋪蓋搬到牛圈旁守護耕牛。接報案后,郎德華步行趕往不通公路的翁址村,半個月后就抓住了一個7人團伙盜牛賊。“這些盜賊都是本村人,在吃‘窩邊草’。”
2006年7月的一天晚上,谷硐鎮的駕駛員韋某與樂坪醫院的劉某為超車的事情發生糾紛,韋某喊了兩輛汽車拉了50多人到樂坪準備打架;劉某當時也電話報警,并邀來60多人來助威。郎德華一個人趕到現場后,周旋在雙方人群中進行阻止教育,忙了一夜,雙方人員終于“收兵”,一場群體性斗毆事件就此避免。
“有事找郎哥!”在當地已經成為老百姓的一句口頭禪。
家是警務室
郎德華家在樂坪街上,距離村委會僅一墻之隔。
按規定,當時樂坪警務室建在村委會,可就是沒有老百姓到村委會去找他,都直接奔他家來找,村民們都習慣這樣了。郎德華將這個情況向局里反映,建議將警務室搬到自己家中,家里電話號碼老百姓都有,報警、求助、問事都方便。
沒想到這個建議被縣公安局采納了。2006年6月,樂坪警務室就搬進郎德華家里,更名為郎德華警務室。據悉,當年,以個人命名的警務室在我省僅有兩所。
警務室是家
“我老婆雖沒文化,但記憶力特別好,時常兼任接警員職務。”郎德華說,當年手機信號不好,他經常外出,妻子在家幫他接電話,還將事情分輕、重、緩、急進行整理,待他回家后一一轉告。他家的電話實際上就成了一個小型的110報警臺。
“深更夜半之時時常有人來拍門,電話也吵個不停……”妻子李定英說,丈夫有時真是閑事管得寬,東家兩口子鬧離婚,西家兩兄弟吵架,他都要去管。“不過,常年下來,我也習慣了。” 2009年,李定英被評為黔東南州首屆“十佳警嫂”。
“不摘下不改名”
2007年8月,郎德華被診斷患了肺癌,此后,藥罐罐纏上了郎德華。“可能到死那天吧才能丟下!”郎德華自我調侃說。從警20年,郎德華獲得的榮譽證書裝了兩手提袋,最值得他看重的是2008年被評為全國公安機關實施社區和農村警務戰略先進個人稱號,以及2008年公安部援予他的二等功獎章。
“郎德華警務室是一面旗幟,他退休后此牌子不會下崗,依然保留下去。”昨日,麻江縣公安局局長傅冬告訴記者,郎德華20年來在樂坪片區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已無法統計;老百姓信賴他,轄區也安定了,待他退休后,將把警務室搬到村委會辦公,并派一名民警來接替他上崗。如果他身體條件允許且愿意的話,我們也將請他來協助新民警的工作。“警務室還是叫郎德華警務室,不摘下也不改名。”傅局長強調說。(吳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