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一男子6年潛心探索出獨門刺繡絕技
王光德運用新繡法指導繡工完成的首個作品《百蝶圖》披肩。右為王光德,左為其妻。
王光德運用新繡法指導繡工完成的首個作品《百蝶圖》披肩
王光德運用新繡法指導繡工完成的首個作品《百蝶圖》披肩
家住黔東南州凱里市的一男子,經過6年長期潛心的研究與探索,在粵繡與苗繡的基礎上,獨創了專門運用在披肩上的一種刺繡新技法。有關人士認為,此種繡法前景可觀,需盡快申請專利和商標保護。
“我認為此技法很有市場前景,并可解決少數民族地區埋沒于民間的大量的繡娘實現就業問題。”55歲的王光德是黔東南光德民族手工刺繡培訓中心負責人,他告訴記者,6年前,他結識了廣東一位專門做粵繡產品且手下擁有數千名繡娘的老板,在老板的技術支持下,王與他達成了來料加工粵繡的協議,但不久后,由于繡娘們覺得工價低不愿干了。怎樣生產出既能提高繡娘的工價又受消費者歡迎的刺繡產品呢?此后,王光德帶著這些疑問先后奔波于上海、蘇州得地拜師學藝,得到了各地刺繡大師們的指導。王光德回凱里后開始對刺繡技藝進行揣摸與探索,他選擇從婦女們身上披掛的披肩動起了腦筋。于是,王光德融合各類繡法,指導繡娘們經過長達半年的反復設計、材料挑選與不斷試繡,最終在披肩上繡出了貝有很強立體感的花鳥出來(見圖)。王稱,這種繡法在控制針法間距,針尖穿過綢布的角度等等頗有講究,所繡的花鳥等既有雙面立體彩圖之效果,栩栩如生又鮮艷奪目,一眼看去“與大自然中的花鳥實物基本相符”。
“這樣一塊披肩僅批發價在6千與1萬元之間。”王光德展示著他運用新技法設計并指導繡娘繡出的一幅百蝶圖案披肩說,這塊尚未完工的披肩已有多個客商出高價預計,但由于是他第一個繡出的作品,因此舍不得賣出。王稱,披肩選用的材料都是絲綢,所繡圖案僅限于花鳥昆蟲等吉祥物,一塊披肩繡工耗工時少則20天多則一個月,繡工可獲工錢不低于2000元。王預計在5年的時間里,發展民間繡工1千人,運用新繡法專繡披肩,解決她們的就業問題。
前不久,省知識產權局等部門有關負責人到凱里開會期間,考察并聽取了王光德首創的披肩刺繡新技法的過程后頗感驚喜,建議王光德盡快深挖苗侗原素,盡快設計并繡出多幅作品,盡快整理出資料申請專利和商標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有關人士還認為,此種繡法在尚未定名稱的情況下,暫定名為“光德繡”。
據悉,今年3月,由于王光德在促進我省經濟發展,創造更多就業崗位及活躍城鄉市場等方面發揮了重要重用,還被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省工商局表彰為“全省百佳創業小老板和百佳個體工商戶”榮譽標號。另外, 10月18日,王光德還與凱里學院藝術學院簽訂了聯合開辦刺誘培訓班的協議,王負責對學生們進行民族民間刺繡培訓。“這樣,我的刺繡新繡法可以走進高校課堂了。”王光德欣慰地說。(吳如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