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為夢剪彩(組圖)
3
據了解,因為過河,這里有被河水沖走淹死的;有從搖搖晃晃的鋼絲木板橋上掉下去溺水而亡的;也有晚上喝醉酒了摔下河里喪命的••••••
坪城村文書張成恩介紹說,三穗縣全縣有159個行政村,自2010年底,平城村是唯一一個沒有通村公路的村寨。他說要修通村公路,首先要解決的最大問題就是要修建通村的公路大橋。通過預算,修建公路大橋需要80萬元左右,可是,修建大橋的錢又在哪里呢?
平城村兩委為此也開了很多次會議,都沒有結果,最后村兩委又組織召開村民大會討論,才決定靠集資來修建。為了能夠順利集資建橋,平城村黨支部和村民委員會成立了建橋小組,他們還制定出了五條《村規民約》。
《村規民約》的第一條就規定了“凡是平城村現有的常住人口,或者有田土山林的,每人要集資400元”。
張成恩說,坪城村有176戶人家,有768人,如果按照每人集資400元來計算的話,也只能集到30多萬元,還不到總數的二分之一,這該怎么辦呢?
為了讓大橋能夠早日開工修建,村兩委再一次組織黨員和村民開會討論,最后又決定每人再增加400元。這樣一來,等于每個人集資800元。即使這樣,也還有近20萬元的缺口資金無法解決。村長袁家文急了,他拉著文書張成恩一起去找建橋老板楊昌明商量,看看是不是先開工了,缺口資金再慢慢還上。
當時楊昌明還懷疑他們能不能集到資。他問袁家文說,你們坪城要建橋,錢從哪里來啊?袁家文就說靠群眾集資。他說靠群眾集資可能不靠譜,如果這個錢集不起來怎么辦?袁家文就和文書拍著胸口保證說用他們兩家的房屋作抵押。看到他們誠懇迫切的樣子,楊昌明也說,如果修不好這個橋,我也拿我的房子作抵押。最后雙方才簽訂了建橋協議。
4
2009年12月14日,平城大橋正式開始進行勘查施工,歷時一年多,到2011年3月,這座大橋才全部竣工。
在采訪的過程中,小伙子袁安鋼很興奮地告訴記者,他說現在我們這座橋修好了以后,我們開心極了,現在的小兄弟,小妹妹們,包括我們的下一代,全部都可以從這座橋走過去上學了,這是很幸福的事情。
村支書楊長友也說,坪城龍門大橋的建成,大大方便了坪城村老百姓的出行。他表示今后村兩委將以此為契機,以此為起點,團結和帶領廣大村民,爭取上級政府的支持并搞好坪城村一系列后續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大和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甚至可以發展鄉村旅游。他還說“要讓坪城的土中生白玉;要讓坪城的山上結黃金;要讓坪城的河水苦變甜;要讓坪城的風景留客人”。
連接平城村的橋,從古至今,風雨飄搖,它經歷了圓木橋、木板橋和鋼絲橋的演變,今天終于變成了狂風吹不倒,洪水打不垮的石拱橋,十幾代人的夢想今天終于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那些因為沒有橋而又不幸死于河中的人們,是不是也應該——魂兮歸來?
記者述評:平城村兩委為了自身的經濟發展,他們不等不靠,用自己鐵定的行動努力踐行著“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敢于勝利”的“三敢”精神。
對坪城人來說,“三敢”精神絕不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它是一種具體的、果敢的行動。他們同時還借鑒和發揚了聞名全國的小崗村和華西村的光榮傳統,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個有膽氣,有志氣、有凝聚力的村寨,一定會成為貴州,成為黔東南,成為三穗邛水河畔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顆燦爛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