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記憶"守護者王鳳剛:身癱志堅30年傳承民族文化
據新華網貴州頻道消息 丹寨縣委宣傳部退休干部王鳳剛30多年如一日,在身患重病致癱情況下,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頑強意志與病魔抗爭,堅持搜集苗族文化遺存,出版80多萬字的"非遺"專著,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被當地干部群眾譽為"民族記憶"的守護人。
矢志不渝"搶救"瀕臨滅絕傳統文化
今年66歲的王鳳剛曾長期在丹寨縣委宣傳部、史志辦等崗位工作。1967年,他從中央民族大學民語系苗族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回鄉當小學教師,后被調到縣委宣傳部工作。業余時間,他像不知疲倦的蜜蜂穿行在苗鄉侗寨,背著干糧、水壺遍訪民間藝人,收集整理當地苗族文化遺產"苗族賈理"。
作為中華優秀文化分支,"苗族賈理"文化寓意深遠,研究價值高,在當地尤其是苗族群眾思想意識中占有很高的地位。素有"漢族不離書、苗家不離《賈》""彈墨線才造成屋,懂'賈理'才做成人"的說法,一直被尊崇為苗族行為文化的準則。
但由于"苗族賈理"一直通過歷代"理老""寨老"等口頭傳承、口授心記傳播,加上老人離世失傳、多元文化沖擊等,"苗族賈理"在青少年甚至中年人中傳承越來越弱,其核心文化瀕臨消亡。2008年,國家批準"苗族賈理"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在王鳳剛家里,記者看到生活不能自理、已幾近癱瘓的他,即使被扶上輪椅,王鳳剛也最多堅持兩個小時就癱成一團。在這個沒有什么家具的清貧之家,一套厚厚的《苗族賈理》著作格外醒目。
"這是我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的畢生心血之作,出本書不是目的,關鍵是把這種文化繼承下去,這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王鳳剛說。
1982年被發現患上"肌肉萎縮側索硬化癥"后,他的運動神經逐步壞死,肌肉日益萎縮,目前四肢僅右手勉強能活動,收集整理工作的艱辛可想而知。一開始,他是用筆寫,后來縣里送給他一臺電腦,他練習敲擊鍵盤。
王鳳剛說:"雖然用電腦要省勁多了,效率也高多了,但隨著病情加重,我的手指頭也不好用了。每抬一次手,都要積攢起全身的力量,每次坐到書桌前超過兩個小時,就累得撐不下去了。"這時,他只能讓家人把自己抱到床上,邊休息邊聽錄音,緩過勁來再繼續艱難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