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務工農民開創美好生活 轎車消費成時尚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岑鞏農民轎車消費成時尚
消費群體以外出打工農民為主
近年來,每逢春節,走在岑鞏縣境內的大小公路上,常常看到這樣一幅景象:一輛輛掛著“貴”、“粵”、“浙”、“滬“、“蘇”、“皖”等地牌照的轎車,在鄉村公路上穿梭往來,好不風光。筆者發現,車主以當地返鄉農民工和創業大戶為主。
該縣羊橋鄉姚寨村外出務工青年夏加仁就是其中一位。從2002年他在廣州從事餐具生產開始,一步步發展,如今已是擁有兩家分廠的廠長,年收入上百萬元。和往年通宵排隊買火車票趕春運不同,今年他開著一輛價值28萬元的豐田轎車,帶著全家五口風風光光回老家過年。
夏加仁感慨地告訴筆者:“自我開廠后,把父母和兄妹幾個都接到廣州廠里上班,我們已經有三年沒回家了。往年要么是工作忙,要么就是買不到票。這幾年國家政策好,家鄉發展快,直把通村公路修到寨子里來,車子可以直接開到家門口,掙了錢就買了一輛車。現在很方便回到家里與年邁的公婆過團圓年了。”
夏加仁指著他旁邊停放的一輛車說:“這車也是我們村夏喬華的。幾年前,他去廣州打工,現在自己創業當了老板發了財,就買了這輛車。我們村還有好幾個在外面搞發了的都買了小轎車呢。”
往年,每到春節,該縣在外務工經商的農民大都會為回家過年發愁:火車票、飛機票不好買,買到了票還得大包小包、拖兒帶女地往家奔,總覺得面子上過不去。近幾年則不同,他們當中一部分發了財的人帶著大城市的特產,開著私家轎車,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
在當地,消費轎車的農民還集中出現在返鄉創業者和從事種養殖業的大戶群體中。
注溪鄉周坪村農民彭昌銀,在外邊打工10年后,2003年5月返鄉投資20萬元購置了生產山泉水的全套設備,建起了岑鞏縣第一家村級企業——翠綠山泉水廠。2009年,水廠已發展消費戶上萬戶,年產值105萬元,創利50余萬。
創業致富的彭昌銀除了建小康樓、添置現代家庭所具有的時尚電器外,2011年8月,他還出手12萬元買了一輛現代越野車。
“現在生意做得好點的都買小車了。開上小車跟人談生意顯得體面點,走哪里也方便。”彭昌銀說。
曾朝坤是客樓鄉安山村地地道道的農民,2003年3月,他承包了400多畝荒山種植優質頤紅水蜜桃,建起了果園場。4年后,他的果園場進入盛產期,連續兩年都獲得6位數的銷售收入。
2009年,曾朝坤已不滿足于400多畝桃園創業。5月初,他購進雞雛5000只,購進全套現代化養殖設備,同時高薪聘請技術指導人員,搞起了科學養殖蛋雞基地。同年9月,曾朝坤飼養的蛋雞開始下蛋,日產蛋4000枚。12月底,這批蛋雞為他創收近20萬元。
如今,曾朝坤的桃園和雞場年收入已達60余萬元,初步形成了立體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2011年8月,筆者到曾朝坤的水蜜桃基地采訪,驚訝地發現基地上停著兩輛嶄新的轎車,曾朝坤介紹說:“一輛是他剛剛花了14萬元買來的“廣本”、一輛是他轉讓給自家妹妹的幾十畝桃子產生了效益,妹妹一家也買了輛小車來‘嘗鮮’。”曾朝坤說:“農村人前些年都熱衷消費高檔電器,現在時興消費小轎車了。以前農村有輛小車過路,村民眼都看得發直,現在已沒什么稀奇了。”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轎車,這個“洋氣”十足的字眼,先前,在岑鞏農民眼里還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如今,隨著全縣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三化戰略的加快推進,農村經濟不斷繁榮興旺,越來越多的農民正在將小車消費變成美好現實。(張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