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蘇醒生機勃勃 產業拼圖濃墨重彩(圖)

貴州省馬鈴薯淀粉含量高,鮮薯可以露地儲藏。
這一步來之不易——貴州省農業經濟發展綜述
在貴州,貧困和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主要任務。貴州盡快實現富裕,是西部和欠發達地區與全國縮小差距的一個重要象征,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
貴州發展現代農業,強化農業基礎地位。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產業化經營,走高產高效、品質優良、綠色有機、加工精細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到2015年,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農業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五年來,貴州農業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的背景下,依靠科技進步,實現了農村糧食基本自給,推動了特色優勢產業快速成長。
糧食生產總體穩定。第一產業產值從382億元增加到790億元,翻了一番多。糧食產量除2011年因旱災減產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在1000萬噸以上,2009年糧食總產量1168.27萬噸,創歷史新高。
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效。以生態畜牧業、蔬菜、茶葉、馬鈴薯、精品水果、中藥材、特色漁業和特色雜糧等為重點的優勢特色產業成長迅速。2011年豬存欄1521.6萬頭,牛存欄97.21萬頭,羊存欄256.5萬只,蔬菜發展到1062.8萬畝,茶葉突破400萬畝,經濟作物占農作物比例比2006年提高10個百分點。草地畜牧業快速發展,畜牧業增加值占農業增加值的30.54%。茶葉、水果等發展加快,包括茶果在內的經濟作物占農作物總面積的比重達到46.5%。
農民收入快速增長。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85元增加到4145.35元,年均實際增長11.2%。特色農業已經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主渠道。畜牧業收入占農戶家庭經營收入的38%以上;蔬菜種植人均收入520元,占農民純收入的15%;每畝茶園茶農收入一般在3000元以上;全省果品產值36億,是40多萬戶農民現金收入的主要來源;馬鈴薯產值折合農民人均純收入240元,對農民增收的貢獻也十分顯著。
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累計建成農村戶用沼氣117萬戶、養殖小區和聯戶沼氣池1190個,常溫沼氣工程254個,中溫大中型沼氣工程72個,農村清潔工程230個。全省農機總動力達到1851萬千瓦,比2006年增長53.4%。社會主義新農村“百村試點”工作順利完成。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由“十五”期末的35.86%增加到42%。
休閑觀光農業較快發展,有7.5萬戶農戶、18.7萬人直接從事休閑觀光農業,帶動近100萬人間接就業。從事休閑觀光農業的企業776家,農家樂超過3000戶,共接待游客2487萬人。觀光農業、旅游農業已成為新的旅游增長點和農業亮點。
這些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省農委主任劉福成在談到農業發展時說,要緊緊圍繞實施“三化同步”重大戰略部署和現代化農業發展目標,突出抓好七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突破。大力調整種植業結構,努力挖掘資源潛力,有效提高復種指數,鞏固烤煙、油菜等傳統經濟作物面積,擴大蔬菜、茶葉、精品水果、中藥材、花卉、核桃、油茶等特色優勢經濟作物面積,積極發展飼草料和綠肥等作物。加快發展畜牧養殖業。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穩定生豬生產,加快發展香豬、大鯢特色養殖,實施好“千萬只肉羊工程”、“千萬頭肉牛工程”、生豬“5511工程”等項目和標準化養殖場建設。二是力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新提高。認真落實惠農政策,確保糧油穩定增產,扎實抓好“菜籃子”產品生產。保障城鄉有效供給。三是拓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新渠道。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等二、三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民創業就業培訓計劃,加快陽光工程轉型。四是促進農業質量安全達到新水平。加強監管能力建設,繼續抓好專項整治,著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加快推進市場準入。五是保障農業基礎建設取得新進展。抓好農業基礎建設項目,抓好農村民生改善項目,加強項目爭取和實施管理。六是推動農業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繼續深化改革創新,加強政策調研和農業法制建設,強化農業政策法規保障,提高農業依法行政水平。加快農業對外開放,加強農業招商引資和對外宣傳工作,廣泛組織和參與省內外農業展銷會、博覽會等活動。七是大力加大農業科技創新的推廣力度。加強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推進農業科技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加強農業科研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加強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
擴大規模連片成帶闖市場
這是貴州茶產業提供的一組驕人數據:2011年全省茶園總面積從2006年的102萬畝發展到370萬畝,茶園面積居全國第二位,綠茶面積全國第一,產量達到5.5萬噸,比2006年增長129%。全省茶園無性系比重由21.3%提高到80%,高于全國平均水平44個百分點,建成全國面積最大無性系茶樹種苗繁育基地——1.8萬畝。
驅車駛入茶區,眼前的茶園碧綠連天,人如同進入“綠!保利悏延^。今天普通的茶區一景,在2007年初,省委省政府啟動茶產業時卻難得一見。省農委主管茶產業的副主任胡繼承回憶道,當時統計數字號稱102萬畝茶園,但到處看不到茶園,巴掌大的茶園也缺乏管護,一年就喝半個月或一個月的春茶,送你禮品送你春茶那是了不得的禮儀。
今天,人們隨時都能喝得到好茶。因為全省茶葉加工企業從2006年的300多家發展到649家,這些標準化、清潔化、專業化的茶葉加工企業向市場提供了大量優質茶產品。
變化如此驚人,是因為省里認準貴州農業產業化的關鍵是要解決產業集中度、規;、標準化問題,帶著堅持與守望的情結,以積跬步行千里的耐心,才使得產業短時間內獲得了巨大提升。
沒規模就沒市場份額,就沒大規模的商品生產,就不會有品牌和競爭力。能否規;,是貴州農業產業化發展的“試金石”。
貴州的辣椒,通過這幾年努力,規模已達到250萬畝左右,成為國內最大的干辣椒生產基地。蝦子辣椒批發市場現在是國內排名靠前的辣椒批發市場,并且培育出以老干媽為代表的近兩百家以加工辣椒為主的特色食品企業,我省油辣椒在國內市場的份額超過70%。我省的烤煙也發展成為了國內第二大優質煙葉基地,面積達275萬畝左右。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000萬畝,位列國內“三甲”之列。我省蔬菜種植規模也達到1200萬畝以上。
規模的擴大使得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優勢企業向優勢產業和區域集聚趨勢明顯。
遵義依托國酒茅臺輻射帶動,建立60萬畝酒用高粱原料基地。赤水市現有竹林面積123萬畝,初步形成竹建材、裝飾板材、工藝品、造紙、家具和竹筍加工等300多個品種的產業體系,竹加工企業131家,年綜合產值達10多億元。
2010年,黔西南州薏苡種植面積15萬畝,產量3.87萬噸,帶動4萬基地農戶實現產值2.13億元,戶均收入4700元,解決農民就業9.2萬人次,集聚薏苡加工企業200余家,年加工量在6萬噸左右,產值2億多元,占全國80%市場份額。
赫章半夏種植4萬畝,占全國市場份額1/3以上;遵義縣辣椒種植面積40萬畝,占全省的1/8;畢節和六盤水馬鈴薯種植面積500余萬畝,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以黔西南為核心的桐油產量約占全國市場份額1/4。
隨著地位提升,競爭力增強。一些產業在全國具有一定優勢地位和較強競爭力。牛、豬存欄在全國排名第6和第11,馬鈴薯種植規模居全國第二位,中藥材是全國四大基地之一,蔬菜是全國同時進入夏秋菜和冬春菜兩大功能區的兩個省份之一,實現“十二五”規劃目標后,面積可進入全國前五位,火龍果種植面積有望達到全國第一,果樹生產成為石漠化治理的有效途徑。另外,薏苡、蕎麥種植面積分居全國第一和第三,蕓豆是全國第三大出口省。
由于質量水平穩步提高,品牌效應日漸顯現。全省累計獲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112個,30多家企業品牌獲得中國馳名商標或貴州省著名商標。蔬菜初步建立了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制度,產品合格率穩定在95%以上。鮮菜銷往20余個省(市、區)和港澳、東南亞地區。油辣椒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的70%,并出口40多個國家和地區;高原紅蘋果、羅甸火龍果、涼都紅心獼猴桃、開陽富硒枇杷等精品水果銷往10多個省(區),成為有影響力的品牌;“貴州好山·好水·好茶”、“貴州綠茶·秀甲天下”更是唱響省內外。

技術人員指導,精心制作優質綠茶。
金融輸血致富路上有底氣
雷山縣丹江鎮腳雄村的趙順萍在家鄉辦了阜康爐芯廠,原料要從江蘇購回,產品銷往中東地區。生產爐芯的主要原料棉紗每噸要2萬至3萬元,一次須進貨10噸以上,需貨款20萬到30萬元。加上每個月工人工資要4萬元左右,公司流動資金需求量大。
所幸的是,她遇見了省農村信用社推廣的“搖錢樹”卡,授信額度20萬元,及時緩解了流動資金的燃眉之急。
去年,遵義市道真自治縣全縣83個行政村中65個村的村民手拿農業銀行發放的惠農卡,就能在本村的商店里通過POS機取現、轉賬、查詢和刷卡消費。在遵義市湄潭縣試點以卡代證便民看病就醫: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保險的農民通過POS機刷卡,輸入密碼后就能看病購藥。
一張惠及全省農戶的農村金融大網正在緊鑼密鼓地編織中……
自2005年起,貴州省就高度重視發展農村金融,在全國率先試點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但遺憾的是,到2008年末,貴州省沒有設立金融機構的鄉鎮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0個百分點,部分地、州、市無任何金融服務網點的鄉鎮占比高達40%。
2009年,省里率先以“兩點兩機”填補鄉鎮金融服務空白,全省新增農村金融服務機構290個,實現鄉鎮全覆蓋。這被評為當年貴州10大經濟事件之一。2011年,全省涉農金融機構向二級地市及以下地區共發卡1040萬張,其中信用卡40萬張,借記卡1000萬張。發卡的同時,各涉農金融機構在全省已布放助農服務POS機具6600臺,在農產品交易市場布放電話POS機具1.6萬臺。去年底,更啟動了銀行卡助農服務村村通工程。到2013年,全省所有行政村的農戶,手持“銀行卡”,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基本的金融服務了。
事實上,如今金融機構提供的不僅是金融產品,還有相應的金融觀念,使得農戶更快地融入到市場經濟中,參與到誠信農民體系,誠信社會建設中。
省農信社的金融貸款更多的是與農戶的誠信掛鉤,建立誠信體系。清鎮市唯一一個全省一類貧困鄉——暗流鄉,貸款憑借的是誠信卡,在當地的外號是“第二身份證”。暗流鄉21個村全被農信社評為誠信村,符合辦理條件4400多農戶統統納入誠信戶體系。
在此待了多年的鄉農信社主任尹宏兵頗為自豪地對外來者說:“我們的壞賬率在0.25%以下,而信用村的一般標準在5%以下!
這與貴州省農村信用聯社出臺的一系列刺激村民用誠信消費的措施密不可分。它們將原本作為個人道德素質的誠信,通過制度的創新設計以及扎實細致的工作,變成可資利用的社會資本。
按農信社的規定,一般誠信農戶貸款額度僅有1萬元,但從1到5星誠信農戶,授信額度逐漸增加,分別為2、6、10、15和20萬元。非誠信村,則貸款授信額度相應減半。同時,農信社貸款利率優惠和特事特項優惠都大大傾向于誠信用戶。
農信社此舉,使得清鎮市建設誠信農民和誠信社會有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金融服務,將誠信從貸款的必要條件變成了村民的生活態度以及價值取向。這在村民們填寫的《清鎮市誠信農戶申報評定表》上可一覽無余。
在村莊這樣的熟人社會里,那些被邀來評定的村民眼睛都是雪亮的,扣分理由總是非常充足:致富能力差扣4分;衛生環境差扣2分;夫妻不和扣1分;兄弟不和扣2分;參加公益活動不積極扣2分……
去年,清鎮洋橋村的村民陽天舉被大家選為村主任。原因很簡單,同村村民彭明華被判刑,欠了信用社貸款不能如期歸還。為了不影響全村的信用記錄,降低大家的“誠信福利”,他自掏腰包代彭明華還利息。村民們用投票行為表達了自己的贊嘆。
“2006年啟動信用工作時,我們員工也疑惑重重,擔心貸款收不回。小額農貸的低不良率證明,這種憂慮是多余的!笔∞r村信用社聯合社理事長劉乃云說。
去年底,全省農信社新設的263個便民服務網點中,有138個轉為固定網點。有關農信社對農戶開展地毯式調查、建檔、評級和授信工作,5個鄉(鎮)被評為信用鄉(鎮)。2007年以來,已累計為263個鄉鎮農戶發放各項貸款100多億元,新設金融服務點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舞動龍頭產業鏈條出效益
三穗鴨子養了600年,但是規模的空前壯大依靠企業:2011年,光一家龍頭企業就完成屠宰200萬只,銷售活鴨40萬只。另一家鴨產業龍頭企業,2011年生產羽絨服10萬件,年產值1000余萬元。據該縣鴨產辦提供的資料顯示,該公司全部建成后年生產能力將是200萬套,可解決3000人就業。
但是,龍頭企業的進入并不僅止于擴大產業規模解決了就業。更重要的是,裹挾了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優勢的龍頭企業不但帶動農戶發展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同時也給當地農民帶來了經營理念經營模式方面的示范。
雞蛋才幾毛錢一個,在資金雄厚的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卻體現了現代農產品如何市場化營銷的觀念:每天一大早3輛金杯車在貴陽市區配送新鮮貨,幾千斤當日售完!敖∪臓I銷網絡是基石,否則無法保證售后服務,也削弱品牌!辟F州創新農業科技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田曉鋼說。該公司投入600多萬元打造了遍及省內40多市、地縣級代理商,涵蓋大中型連鎖超市、大賣場和個體2000多個商業零售網點,日銷售雞蛋7000多斤,年銷售額3000多萬元。“養殖做好了,比房地產都賺錢。”田曉鋼說。
鳳岡縣田壩村這些年靠茶葉發家的村民不少。他們當初是從幾口炒鍋的小作坊起家,從經營模式到經營理念受到資金雄厚的外來茶企的啟示,在你追我趕的勁頭中,修起了標準化清潔化專業化的工廠。截至2011年底,全縣茶葉基地已初具規模,總面積已發展到25.19萬畝,建成了中國西南地區最大的鋅硒有機茶基地3.08萬畝;茶葉產量達到15000噸,茶產業綜合產值達到6億。加工能力迅速提升,有大中型茶葉加工廠128家,規模產業企業達到26家,年加工能力突破1萬噸。
在很多人看來,貴州算不上一個農業大省,卻是一個農民大省。貴州農業歷來商品率不高,主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小農體系,加上貴州耕地破碎,村民居住地分散,農村基礎設施落后。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快速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民就業增收的龍頭企業的帶動示范作用尤顯重要。
去年,貴州省加大對農業相關企業的扶持力度,建設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省級示范點23處,新增全國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10家,新增國家級重點龍頭企業6家。農業產業化經營深入推進,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預計完成年總產值483億元,同比增長28.8%。251家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資產年末總額200億元,全年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建設帶動原料基地800萬畝,帶動農戶360萬戶。累計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8000家,增長32%。初步形成了辣椒、茶葉、中藥材的優勢產業集群向優勢區域集聚,形成了覆蓋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集群。
未來10年,貴州省將大力扶持產業關聯度大、市場競爭力強、輻射帶動面廣的特色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延長產業鏈,形成各具特色的扶貧產業基地和扶貧產業加工集群。
同時,依托扶貧主導產業,每年扶持發展一批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專業協會,健全農民與專業合作組織利益聯結機制。到2015年,形成一批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大型農產品市場,扶持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2000家。到2020年,形成形式多樣、聯結緊密、較為完備的利益聯結機制,農民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
貴州省還將以產業為指導、項目為支撐,分門別類、配套引進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積極推廣良種良法。加大科技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力度,每年培育100家科技型扶貧龍頭企業,加快科技扶貧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

貴州省生產的火龍果品質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