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領跑但國民體質世界3流! 75%國民身體亞健康
據華商網-華商報 本組稿件數據來源: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吳鍵博士《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天津教育報》關于中日韓學生體檢數據統計及調查分析;《國民體質監(jiān)測報告》等。
“比賽項目”
■身高體重
中國:12歲男生平均身高156.38cm,平均體重51.32kg。
韓國:12歲男生平均身高150.93cm,平均體重43.14kg。
■肺活量
中國:一年級男生肺活量平均值923ml,六年級為1820ml。
韓國:一年級男生肺活量平均值1450ml,六年級為3180ml。
■鍛煉時間
中國:每天鍛煉兩小時以上的學生占6.3%。
日本:每天鍛煉兩小時以上的學生占21.3%。
■睡眠時間
中國:五六年級學生由于課業(yè)增多和各種補習班,睡眠不足8小時,六年級半數學生睡眠低于7小時。
韓國:每天保證9小時睡眠。興趣班多為體育鍛煉,如高爾夫、跆拳道等;課業(yè)負擔總體較輕。
■綜合體質排名
中國:亞洲第三,世界第32位
日本:亞洲第二,世界第29位
韓國:亞洲第一,世界第24位
■國民體質監(jiān)測數據:
立定跳遠:5年下降2.3厘米
大學男生1000米跑:5年下降20秒
大學女生800米跑:5年下降15.1秒
青少年肥胖率10年增長近50%,近視率10年增長11%
75%的國民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
哪怕劉翔跑得再快,我們也只有一個劉翔,劉翔跑得快不等于中國人短跑基因好;哪怕我們包攬亞運會上所有的金牌,也無法改變我國國民體質25年來不斷下降的趨勢。
我們是競技體育的金牌大國,我們也是國民肥胖率、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國民亞健康比率在世界上高居前列的國家。體育的功能是塑造健康優(yōu)秀的公民,但面對全面素質不斷下降的現實,作為競技金牌大國,我們難道不該反思我們的體育發(fā)展戰(zhàn)略嗎?
金牌數量一直在漲 競技金牌:世界第1,亞洲第1
以1990年亞運會為起始,20年來,中國競技體育在五屆奧運會和六屆亞運會上,將金牌戰(zhàn)略發(fā)揮到極致。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16枚,排在第四,位居金牌榜第二陣容的排頭。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金牌數與上屆持平,排名也持平。從2000年悉尼奧運會開始,中國軍團在金牌榜上開始大踏步超越,奪得28枚金牌,位居第三,跨入第一集團。2004年雅典奧運會,中國以32金躍升到第二,僅比第一的美國少3枚金牌。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代表團以51金成為世界金牌第一大國。
至于亞運會,從1990年北京亞運會到剛閉幕的廣州亞運會,在總共六屆亞運會上,中國軍團無論在主場還是客場,都是金牌和獎牌第一大戶。有人戲稱,這樣下去,亞運會就快變成全運會了。
全民體質一直在跌 國民體質:世界第32,亞洲第3
再看看我們的國民體質,所謂國民素質就是一個國民在心肺耐力、力量耐力、柔韌性和體成分(脂肪含量)等生理指標的一個均值。從1990以來,我國也進行了數次大規(guī)模的國民體質監(jiān)測。
在2000年完成的一次監(jiān)測中,速度素質、耐力素質、柔韌性素質、爆發(fā)力素質、力量素質均全面下降。反映柔韌性素質的立位體前屈指標和1995年相比,7-12歲下降0.4厘米,13-18歲下降1.8厘米,19-22歲下降2.5厘米;反映下肢爆發(fā)力的立定跳遠最大下降2.3厘米;反映耐力素質的800米、1000米跑下降更為明顯。13-18歲中學男生女生的1000米、800米跑的平均水平下降9.6秒、12.6秒,大學男女生分別下降20秒和15.1秒。另外斜身引體、引體向上、仰臥起坐等指標也沒有一個是上升的。
今年初公布的一組最新的國民體質報告顯示,較之2000年,我國青少年的國民體質再次下降,這里不再列舉繁雜的數據,從最能反映體質的肥胖和近視狀況就可見一斑。較之2000年,我國青少年肥胖率增長近50%,城市男學生1/4為胖墩兒。較之2000年,青少年近視率從20%增長到31%,可以說,中國即將成為不折不扣的眼鏡王國了。
20年來,我國競技金牌不斷“瘋漲”,國民體質卻不斷下降,在2007年公布的一項世界國民體質排名中,荷蘭、丹麥和德國排在世界前三,韓國排在第24位,亞洲第一。日本排在第29位,亞洲第二。中國排在第32位,亞洲第三。中國人的體質狀況用新華社記者楊明提供的數據就是“兩高一超”,1.6億人患高血壓、1.6億人患高血脂,有2億人超重或肥胖。75%的國民處在亞健康狀態(tài)。如果召開各國國民體質奧運會和亞運會的話,我們的獎牌榜可就慘淡了。
運動能力對比青少年體質遠不如日韓
國民體質的下降,究其原因與生活方式有關,在影響生活方式的指標中,運動健身是影響國民體質最重要的因素。也就是說,我國國民體質,尤其是青少年體質數十年下降,恰恰是我們的全民健身運動,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
據《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行為調查》初步調查顯示,因城市化的發(fā)展,我國60%以上學生的居住環(huán)境不具備進行體育運動的條件;在休息和節(jié)假日的空閑時間,學生最喜歡做的3件事是:上網聊天和游戲、聽音樂學唱歌和看電視,出去運動的不足30%。
再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日本中小學生的運動量普遍多于中國學生,每天鍛煉2小時的日本學生有21.3%,中國學生僅為6.3%;每天鍛煉3小時的日本學生有21.3%,而中國學生僅為1.3%。
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曾經對中日美三國初、高中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問卷調查顯示,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初中生,中國為8%,日本為65.4%,美國為62.8%;高中生中國為10.5%,日本為34.5%,美國為53.3%。
中國青少年缺乏鍛煉,日、韓的學生勤于鍛煉。當這三國的孩子在一起運動時,將發(fā)生什么狀況呢?一項調查報告描述了去年我國一所學校中外學生的體質差異。以一次登山活動為例,以日、韓學生為主的國際部全體學生都順利到達山頂,中國學生中卻有20多人因體力不支中途返回。
除了耐力和精力不如日韓學生,中國學生在耐寒能力上也差距明顯。進入冬季,中國學生在室內穿著厚厚的毛衣褲,而多數日韓學生只內著一身秋衣褲。在體現協調能力的急停急轉的測試上,中國學生時常會摔跤,還有很多學生不能很快地奔跑。
100多年前,我們被外國人稱為東亞病夫。如今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競技體育已經開始領跑全世界,我們的金牌一次比一次多,但國民體質卻是一代不如一代,這樣下去既令人感到諷刺又令人擔憂。一個競技金牌大國卻在國民體質上有可能淪落成病夫之國。
解決之道
用舉國制搞全民健身
茍波博士是西安體院的一名運動學專家,本屆亞運會,中國軍團在金牌和獎牌數上再次創(chuàng)造紀錄,而新華社記者楊明的一篇《一騎絕塵的思考》引起熱議,他批評唯金牌論的觀點,以及所援引的數據究竟能不能說明問題呢?茍波博士昨天談了自己的觀點。
競技體育和全面健身屬于不同體育范疇
記者:在反對楊明的聲音中,有一種觀點認為競技體育可以促進全民健身,你怎么看?
茍波:競技體育和全面健身完全是兩回事,某項競技體育的成績對全民健身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這個作用我認為很有限。這兩項分別屬于不同的體育范疇,無法相互取代。
記者:很多輿論認為,我國的國民體質每況愈下,從你掌握的數據看是這樣的嗎?如果把中日韓三國國民體質也列個金牌榜,我們會處在第幾?
茍波:應該說,我們國家這幾年越來越重視國民體質的問題了,從這幾年監(jiān)測的結果看,我國的國民體質令人擔憂,我們肯定在大部分指標上不如日韓,就連反映體型體貌特征的身高和肩寬方面,我們也不如日本和韓國,我們肯定排第三。
記者:是不是只有我國國民體質下降得厲害?
茍波:不是,全球的國民體質這20年都在下降。因為互聯網的普及、環(huán)境污染等生活方式和生存環(huán)境改變,地球人的體質是在下降,比如現在胖子增多,亞健康人群的擴大,但我國在這方面比較嚴重。
學校體質達標率含有水分全民健身可效仿美日
記者:中國亞運代表團副團長說,國外也在研究我們競技體育的舉國制,打算效仿,有這回事嗎?
茍波:這個我不知道。但據我的了解,國外還是更關注國民體質。比如,上世紀50年代,一些戰(zhàn)死的美軍士兵被運回美國解剖,美國政府希望從這些死亡的士兵身上觀察國民體質,結果發(fā)現當時20多歲的美國人,已經出現心臟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灶。于是,當時的美國總統倡議發(fā)動全面健身運動。一些學校和社區(qū)運動會的獲獎者,將得到總統親自簽名的獎狀。
日本也非常重視學生的健康。你知道日本學校新學期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嗎?是給所有學生進行詳細的體檢。期末,再進行一次體檢。通過前后對比,督促學生加強鍛煉。
記者:但據我了解,我國學校在升學方面,學生的體質也要達標?
茍波:客觀地說,我國對國民體質很重視,但我要告訴你,我們的一些數據是有水分的。我就不點名了,我曾經問過一所中學的體育教師,學生體育達標率怎么這么高,體育老師說,領導吩咐的,不管學生體質如何,在升學方面,必須全部達標,這就逼得老師只好造假。
記者:有人說,如果我們把競技體育方面的投入拿出一部分用于全民健身,比拿金牌的意義重要?
茍波:我贊同這一點,我們大力抓競技體育也是對的,但不能失去平衡。我們應向全面健身方面加大投入。在衡量國民素質的指標中并沒有競技體育金牌數,而是國民體質、體育產業(yè)化等與百姓健康息息相關的指標。真正的舉國制體育,應該是全民健身的蓬勃開展。本組稿件由本報記者 梁軍 李晶 采寫
讓我們更強大,愿我們更健康——
寫在特刊《20年,20天,20人》結束之時
隨著亞運會主火炬的熄滅,第十六屆廣州亞運會也降下了大幕。經歷了本屆亞運會的每一個中國人,可能在多少年后都會把許多回憶留在心里,比如劉翔的王者歸來,比如林丹的王者氣質,比如中國女排姑娘們的絕地逆轉。但我們明天還要照常上下班,還得提籃子買菜,生活還得繼續(xù)。如果我們覺得這屆亞運會能夠為我們每天的正常工作生活留下點什么的話,那么我們不要忘記本屆亞運會上關于金牌與健身的這場爭論。如果我們在金牌拿得手發(fā)軟、金牌數得眼發(fā)花時感覺還有一些遺憾或者不滿足的話,那么就來關注一下我們整理出的《體質亞運會》,這是我們?yōu)槊恳晃魂P注亞運、思考亞運的國人精心準備的特刊中的特刊,也算是我們 《20年,20天,20人》特刊的收山之作。
中國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也經歷了幾個歷史發(fā)展階段,中國體育也同樣伴隨著國運經歷了幾次歷史變革。我們還依稀記得當改革開放之初,當女排姑娘們在國際賽場上勇奪冠軍時,中國那一代青年才俊涌上街頭,從心底里吼出了“振興中華”,那是經歷了多年傷痛動亂的國人特別需要的自尊自強的精神需求,女排在那個時期恰恰成為了他們的代言人。而當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狂攬51金,傲視天下時,那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國泰民安三十年,新的中國強大的國力需要世界正視之時。
日歷又翻開了新的一頁,當我們來到2010年,來到美麗的羊城時,我們的祖國也在經歷著另一個時期,這是一個務實的時期,也是一個全新思考的時期,中國在經歷了快速發(fā)展的三十年后,也真真切切地進入了一個反思、調整、蓄勢待發(fā)的時期。同國運一樣,本屆亞運會上出現的競技體育與全民健身乃至國民體質的話題和爭論,也正是務實、思考和蓄勢待發(fā)的體育層面的體現,而這需要更多的智者、專家加入到這個爭論的大潮中來,因為這個發(fā)展時期的中國不僅僅需要金牌,更需要的是國民體質的健康,只有國民體質健康了,中國才能在下一個競爭周期中變得更強大,而在國民體質這個概念的競爭中,目前我們明顯是落后了,更需要振興了。
我們現在不必為唯金牌論下斷語過早,認為是政績工程還是官僚作風,我們必須直面這是中國發(fā)展必然經歷的一個歷史時期,但到了今天,如果我們還是一意孤行、而忽視存在問題的話,將來我們一定會愧對我們的國人。
我們需要金牌,我們更需要健康,讓我們更強大,愿我們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