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石洞鎮一村一名大學生村官實事掃描
本港訊(龍勝洲 實習記者 許世芳)“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啟動,全省100個重點扶貧鄉鎮之一的天柱縣石洞鎮去了幾位大學生。他們從山里來,回山里去,用實際行動為故鄉描繪著美麗的畫卷——文明山村。
龔文智,天柱縣石洞鎮下騰村委副書記。2008年4月,背著貴州民族學院發給的就業背包他來到了下騰村,踏著充滿牛屎馬糞的村組便道,他看傻了眼,同時也叫他開了竅。這路那么不好,就先修路吧。上任第一天,他向村委提出了改造村組便道的建議。村委同意了,要他負責擬寫報告找上級有關部門支援。跑鎮里,上縣城,他常一個人騎著摩托車在幾十公里的山路上夜來夜去,奔跑得累去累來,但他從不叫苦。改道占地,一些群眾有意見,他又和村委領導不厭其煩地登門上戶說服調解。經半年多的忙碌,上級給予了資金扶助 ,群眾積極配合并出工出勞參加建設。當2009年新春來臨之際,下騰村300米長的村組便道變成了干凈的水泥路。
走著干凈舒適的新路,看著村邊古老腐爛的木橋,想起侗族風情古典,龔文智心里又感到有種說不出的酸味。他要組織修建風雨橋。寨子座落在四面環山的大沖小壩里,三座小橋伴著人家度春秋。如今那托著歌兒走天下的風雨橋爛了,村民們沒個集會休息的地方,生活顯得枯燥起來。龔文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把修建風雨橋的想法告訴了村委。于是統一人心,尋找資金又成為龔文智忙碌的工作。晚上,他打著手電筒上門和群眾談心;白天和群眾一起下地干活,征求老農意見;周末與上級領導特殊約會反應情況,懇求支援。在村委及黨委和鎮政府領導的共同努力下,風雨橋工程感動了上級有關部門,也激發了群眾的信心。上級撥款相助,村民出工獻料,下騰村又熱鬧起來。一座長31.4米、高10米、寬2米富有民族特色的新時代的風雨橋得以動工, 8月份將全部竣工投入使用。
路像彩帶飄舞,橋似彩虹橫空,古板沉悶的下騰村開始活躍起來。為了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充滿生機活力,龔文智又準備協助青老年們在村里建文藝宣傳隊、腰鼓隊,教他們跳舞,唱歌,組織開展各項有益活動,爭取上級支持開辦個農民家園文化站,讓下騰村徹底告別落后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