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以工業支撐城鎮建設
據金黔在線訊 初冬季節走進天柱,一個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接連傳來,香港、廣東三家企業第一期聯合投資3600萬元的循環農畜業深加工項目已建起生態養殖基地,年產20萬噸硫酸鋇項目已開工建設,投資3000萬元的體育館已完成二樓主體建設。天柱縣依托資源和區位優勢,大力實施工業化和城鎮化“雙輪驅動”戰略,快速推進全縣經濟發展。
5年前,天柱縣提出用“5年打個‘翻身仗’”的奮斗目標,為此全縣圍繞“雙輪驅動’戰略,調整產業空間布局,加快資源整合利用,推進城市建設步伐,為集聚產業、集聚人氣打出精彩組合拳。一是明確舉全縣之力把城市打造成縣域經濟核心基地,重點引進和發展水電能源、糧油食品、鋇鹽化工等產業。二是成立工業園區管委會及辦公室,負責招商引資、項目推進和開發建設。三是著力引進優勢項目,初步形成了鋇鹽、水電、木制品、建材等四大特色產業。2009年四大產業產銷約占全縣工業的60%。全縣生產總值、工業總產值、財政總收入分別完成21..21億元、12.92億元、1.54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92%、201%、118%,城市面積增加2平方公里,“5年翻身”目標提前一年基本實現。
就天柱當前來看,企業總數少,規模企業更少,工業短腿一直是影響全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縣長楊光杰說:“解決問題的出路在于轉型升級,既要改造傳統產業,保住存量,還要打造新型特色產業,擴充增量,實現可持續發展。”
天柱縣建起工業園區后,引導資源集聚整合,使木材加工、礦產品開發等傳統工業煥發了生機與活力。全縣涌現2戶年生產能力達5萬立方米以上的木材精深加工企業。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率提升到93%,目前已建成小水電站26座,總裝機容量為1.9萬千瓦。鼓勵支持鋇鹽企業改進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完成年產1萬噸硫脲、擴建18萬噸碳酸鋇等項目。力推企業聯合發展,引導大企業通過控股、參股、兼并等形式,與中小企業聯合重組。該縣對國有大礦和其它大中型礦山通過兼并、收購、重組、聯合,實現了重晶石、煤炭、黃金等資源規模化開發,煤礦由原來的18家整合為現在的11家之后,生產能力卻由原來的每年3萬噸提高到9萬噸。近幾年還引進6個上億元的項目,總投資達58億元,天柱辛集、天森木業、岳鑫木業、天柱秦漢等一批骨干項目的相繼建成投產,已成為該縣新的經濟增長點。
眼下,天柱縣又涌動新一輪工業化建設熱潮,85個機關單位深入一線,幫助企業盡快開工或建成投產,大力推進產業集群的升級轉型。
在推進新型工業化同時,天柱縣大力構建黔東湘西邊界次中心城市。
該縣放眼區域經濟板塊,抓住凱里至懷化300公里范圍內沒有一個中心城市的機遇,及時聘請省規劃設計院及重慶大學專家,對城市進行第二輪規劃修編,按照“北進東擴、組團發展、提升功能”的思路,把縣城定位為“黔東湘西邊界次中心城市”,主動融入凱里懷化城市經濟一體化格局。
具體內容,一方面把工業園區的邦洞六合、鳳城、社學3個片區作為城市新的組團,加快中心城區建設,力爭到2015年中心城區建成面積達到9平方公里、人口達到13萬。另一方面打破城鄉分割,變過去的“城市規劃”為覆蓋全縣的“城鎮規劃”,加快中心鎮建設,統籌優化城鄉布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目前,天柱正用文化元素對城市進行包裝,加快縣城三星巖文化產業園、金鳳公園、體育館、斗牛場、縣城第三期防洪堤、北部新區休閑涼亭等建設,投資總額超過2億元。
實施縣城出境道路改造,完善縣域道路交通“三橫、二縱、一環線”規劃建設。今年年底可實現鄉鄉通油路,使縣城通達每個鄉鎮以及周邊縣的時空距離都在1小時之內。
大力推進城市商貿。縣城“新時代家居廣場”整體營業面積超過1.5萬平方米,“黔天邊貿城中心市場”占地4萬多平方米,涌現8家貨物托運企業,金山商貿小區、河濱南路片區將在近期動工。
如今,城市的凝聚力和輻射力日益增強,近兩年新增個體工商戶1200余戶,新增民營企業60多戶,新增從業人員2000多人。吸引了近2萬農民進城務工經商,人氣、財氣兩聚集。一個“山環水繞、綠意盎然、宜居宜業”的城市圖畫在天柱逐漸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