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籍大學生兄弟丟“金缽”捧“土碗”
行至山中,鐵門攔住了去路,一位年輕小伙迎上來,指著面前的小水塘:“把鞋底沾沾水,消消毒,請進。”記者一行接受“安檢”后,訪問了“天柱縣好山水生態養殖有限公司”。
好山好水,真美!山沖,蔥蔥的樹林,圍著一個綠水塘,群鴨 “嘎嘎嘎” 舞水覓吃在戲耍;公雞“喔喔喔” 穿梭草場向天歌。一幅原始生態畫卷,一個雞鴨繁榮,經濟活躍的大市場!難怪大學生楊氏兄弟倆丟著穩當當的皇糧“金缽”不端,偏要捧上這圓滑溜溜的泥“土碗”, 他們“傻”對了。
楊武森31歲,貴州財經學院2006屆畢業生,原籍天柱縣邦洞鎮燈塔村,專家模樣,顯得成熟。帶著我們在場里左看右看,就是一言不發,走近那“寶貝” 就蹬下身去又看又摸,比誰都貪玩。
“給雞鴨喂點吃的,看哈搶吃場面如何?”記者趕著起堆的雞鴨想看個刺激。
“不行了,剛喂過,它們絕對不來吃。”記者散了消遣心。
“那談淡你兄弟倆的事業吧。”記者“撈魚”了。
“還是去問我弟弟吧。”他把話題甩給身后的小伙子:楊武林,29歲,貴州大學土木工程系大三休學,笑嘻嘻的充滿熱情,顯然是個實干家,他接下話題滔滔不絕地擺起兄弟倆迷戀農業的往事來。
2003年,楊武森考取大學,填報志愿時兄弟倆就合上心計,埋下雄心:“農業落后,去學農技知識,來謀農業工職,為民為國。”后原于各種因素,兄弟倆都選不上理想的專業。但信心沒有動搖,在學校,哥哥重點研究農業財經,農業技術知識;弟弟專研農業工程,農業項目等,讀隔行學院兄弟倆的學識翻了一翻。
2006年楊武森修完學業,別人搶熱門考公務員,他與世無爭,走冷門搞農業去。先后到廣東、湖南等省內外10多家養殖場進行考察,行家規模之大、利潤之高,讓他心動眼紅,更堅定了從農的意志。他把從農辦養殖場的規劃告訴家人,讀大三的弟弟楊武林獲悉,馬上休學回家攜手創業,父母在兄弟倆的開導下,也默默認可。
2008年,楊武森兄弟倆將鳳城鎮小麥溪方園50畝的山沖,以30年的期限與老鄉租了下來,父親為其籌資60余萬元,養殖場破土動工。修公路、建場圈,兄弟倆不怕苦,不怕累,日夜堅守在工地,不耍文人之嬌氣,章顯地道農民的精神!幾個月過去,路修通了,場地整了出來,建起了300多平方米雞圈, 400多平方米鴨棚, 380多平方米羊欄,“天柱縣好山水生態養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冊資金100萬元。為補充資金的不足,兄弟倆創新以股份制發展養殖場,招集7戶村民入了股。公司以本地玉米、谷子為原料,以飼養土鴨為主,歉放雞、放羊進行生態養殖。試行階段,年飼養土鴨三批,每批養鴨500只;養雞兩批,每批100至200只,還養部分山羊。2010年大功吿成,土鴨上市場成為搶手貨,斤價賣到18元以上。土雞、山羊也十分走俏。
2011年,楊武森和楊武林的養殖公司推出四大新舉措,一是實施半個月進一批鴨苗,4個月后毎半個月出售一批土鴨,每批500到700只;二是培殖500只左右母雞,大量生產土雞蛋;三是將場里的羊群每戶5到10只分給股東飼養,以小規模組合構建大規橫的方式發展公司,帶富群眾;四是開設好山水生態養殖專賣店,構建銷售網絡,讓產品輻射省內處,打開大市場。目前,養殖場飼養大小土鴨3000多只,土雞800多只,山羊100多頭。在當地政府的扶持幫助下,雞、鴨、羊在陸續批量增加,農戶入股漸漸多了起來,公司在不斷做大做強,在又好又快地健康發展。
“醉在苗鄉吔,醉在侗寨啰吔……”楊武林的電話鈴響了,打斷了話匣,他說聲對不起,吹著口哨匆匆地給人送貨去,望著那高興的背影,記者在贊嘆,真是你參公,我務農,農家大學生行行出狀元,就業創業路上,個個都是當今的好漢英雄!(龍勝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