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挖掘非遺文化 推進民族民間藝術
11月26日,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天柱縣藍田鎮民族文化協會掛牌成立,這是該縣首家鄉鎮民族文化協會。
藍田鎮70%的人口屬于侗族,享有“種玉之鄉、油菜之鄉、歌舞之鄉”的美稱,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群眾文化氛圍濃厚。其中,侗族“勾林”曾參加第七屆全國民運會獲表演項目三等獎,并獲體育“道德風尚獎”,獨具地方特色的“陽戲”,曾多次參加省內外文藝會演并獲獎。2005年,天柱縣侗族“勾林”和“陽戲”項目被列為全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該鎮舉辦一年一度的藍田油菜花民族旅游節、飛山歌會,引得湘黔兩省群眾競相參與;為傳承民族文化,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楊俊豪收集整理民間故事集《肥羊案》,組織開展“勾林”項目挖掘、展演,取得成功。該鎮全力開展民族文化進課堂,從幼兒園抓起,將侗族陽戲、勾林、溜溜歌等文化品牌搬進校園,推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此協會成立,旨在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承當地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態,促進地區民族文化水平升級上檔。藍田鎮黨委、政府出臺關于文化發展的決定及實施方案,成立以黨委書記為組長的文化發展領導小組,實行以獎代補的形式,對民族文化發展作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將民族文化發展工作列為對各村(居)、單位年度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協會有文學、文藝、民歌、雕刻、書畫、攝影、垂釣、斗雞斗鳥、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及文物保護等10個小組。
目前,該鎮各村正在組織挖掘及排練侗族勾林、陽戲,共收集民間書畫10余幅,已成功舉辦了一臺全鎮文化建設暨石灰沖水庫周邊生態保護工作文藝晚會。 (楊仁海 吳厚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