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貴州風”原創音樂的前沿——鄭建安
行走在“貴州風”原創音樂的前沿
——記貴州音樂人鄭建安
●黃昌松
《苗家六月》深受專家評委好評
2009年5月,由鄭建安作曲的《苗家六月》參加由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與搜狐音樂聯合舉辦的“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這首歌憑借其獨特的魅力和歌手陳珠珠的出色演繹,一路過關斬將,從西南賽區1900余首參賽歌曲的激烈角逐中脫穎而出,最終以該賽區第二名的優異成績進京參加全國總決賽,讓眾多的觀眾、聽眾和網友聽到了來自貴州的聲音,切身體驗到了“貴州風”原創音樂的清新和溫潤。
《苗家六月》自參賽以來,從貴陽到昆明,再從昆明到北京,均受到了專家評委的高度評價。
張千一評委對《苗家六月》的評價是“融合了流行元素與貴州民歌元素,讓人一聽到樂曲就聯想到貴州特色、貴州元素和貴州味道”。
“具有深厚的民族底蘊,不僅有貴州的地方特色,還結合了流行的展現手法,讓人耳目一新”,這是吳雁澤評委給與《苗家六月》的評價。
《苗家六月》是貴州省黔東南州自建國以來唯一以流行歌曲的形式參加全國最高規格音樂賽事的原創音樂,這首歌通過廣播電視的播出和網絡的傳播,攜手貴州獨立音樂制作人馮銳的《永遠》、《紅了》等優秀原創歌曲借助“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這一平臺集中展示了貴州原創音樂的實力,對宣傳貴州、宣傳黔東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進一步提高了貴州和黔東南在全國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讓更多的朋友認識了鄭建安。
一個純粹的音樂癡迷者
鄭建安出生于素有“中國漂城”和“中國藥都”美譽的黔東南州施秉縣,他自幼好動好唱,加之十分聰明伶俐,深得父母和哥哥姐姐的喜愛。1983年,他考入貴州黔東南民族師范專科學校,就讀于音樂系,畢后分配在家鄉施秉縣第二中學擔任音樂老師,后來調入凱里民族師范學校繼續擔任音樂老師,現因工作需要調至凱里學院工作專職從事音樂創作與研究。
鄭建安現為貴黔東南州音樂家協會理事、黔東南州原創音樂學會副會長。在工作之余,他常年為貴州省黔東南州武警支隊一中隊、貴州省黔東南州老年大學等單位進行義務音樂輔導,還培養了在全國少兒歌曲比賽中獲得總冠軍的楊欣鑫等本土音樂人才。
在初中階段,鄭建安就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和愛好,因當時很多學校沒有開設音樂課,也沒有音樂老師,他就三天兩頭往圖書館跑,凡遇到報刊上刊登有歌曲,他就饑不擇食的用本子和鋼筆工整的抄錄下來。他在上課的時間看,在上學和放學的途中看,在吃飯的時候看,甚至睡覺的時候也用手電筒躲在被子里偷偷地看,并跟著咿咿呀呀的學唱,也不管什么音準和節奏,貪婪的吸收音樂的養分。那些記載了他對音樂的執著和熱愛的筆記本,有的不是被老師收繳了,就是給父母撕碎了,剩下的幾本他至今仍像寶貝一樣的珍藏著,甚至連他的愛人和兒子也不準去碰。
鄭建安進入音樂系學習后師從王承祖老師,他如魚得水,在音樂的殿堂里自由翱翔。他在心里暗暗定下目標,力爭要做到門門課程優先,他幾乎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學習之中,鋼琴成績不理想,他就在晚自習下課后一個人悄悄練習,一直練到學校關燈……,就這樣,在老師們的悉心教導和學校濃郁的學術氛圍熏陶下,以及通過他自身的刻苦努力,他較為系統全面的學習了音樂理論、樂器演奏及作曲等相關音樂知識,為他以后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加工作的第一個月,鄭建安從每月30元的工資里拿出25元買了一臺電唱機,這讓他朝音樂的夢想又邁進了一步。購買電唱機后,他的業余時間全部用在了聽唱片上,但滿懷喜悅心情的他馬上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那就是唱片里的歌曲他全部學會了,沒有新的東西可供繼續學習,第二個月發工資的時候,他一狠心又花了15元買了一臺收錄機,解決了廣泛接觸外界音樂和學唱的難題。
直至今天,鄭建安仍然隨身帶著一個筆記本,外出采風或游玩時聽到動人的曲調,甚至聽到某個人說話的特別語調,他覺得對音樂創作有借鑒的就習慣性記下來,再融入自己的理解運用到歌曲創作里面去,由此可見他對音樂的癡迷和嚴謹治學的態度。
肩負社會責任潛心創作
也許是受到國內外音樂強勁發展態勢的影響,也許是凱里學院這片沃土給了他太多的創作靈感,他的創作熱情被激發了,開始把目光觸及他所熟識的人事,更多的關注社會、關注家鄉和關注親情。夜深人靜的時刻,他的思維和筆觸好像變得異常活躍起來,似乎想要用音樂來表達點什么。
面對他所在的教育行業,他覺得有理由要為他熱愛的教育事業和同行們寫一些歌,兩鬢斑白的民辦教師、農村女童渴盼上學的眼神等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他的腦海里定了格,他先后創作了《山那邊 水那邊》、《心靈渴望》和《情牽女孩》、《給我一雙翅膀》等教育題材的歌曲。
面對歌壇相對缺乏兒童歌曲的現狀,他意識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有責任要為少年兒童寫一些歌曲,要讓少年兒童多唱一些屬于他們年齡段的歌曲,他創作了《黨給我們金太陽》、《校園之戀》等兒童題材的歌曲,其中歌曲《黨給我們金太陽》于1993年獲得了全國“童心向黨”歌曲創作一等獎。
面對家鄉秀美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民俗文化,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仿佛聞到了醉人的酒香,又好像牽到了身著民族盛裝少女的手,那些鮮活的意象紛至沓來……,他創作了《苗家六月》、《巴拉河之戀》、《今夜我不想離開》、《五色海》、《快樂月光》和《月夜戀歌》等民通題材的歌曲。
面對“5·12”汶川大地震,他懷著難以名狀的悲痛心情,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捐贈外,還創作了《我就在你身邊》、《勇敢面對》等抗震救災歌曲,并被貴州電視臺、黔東南電視臺采用并反復播出。
面對年輕人永遠是流行歌曲主流消費市場的實際情況,他深度剖析相識、相戀、相思、失戀等談情說愛過程的豐富內心世界,寫出了《愛在哪里》、《我很難過》、《如何才能放手》、《想念你成了災》、《幸福就好》、《握住千年的手》等膾炙人口的愛情歌曲。
面對“全國十大人民警察”張秀昊的平凡事跡,他被深深感動,專門為他寫下了《心靈燭光》、《信念》等勵志歌曲。
此外,鄭建安還創作了《凱里學院校歌》等地方和行業歌曲。
不論是現在或以前,鄭建安始終把音樂創作當作是一種工作或愛好,沒有把音樂創作當成撈取經濟利益的手段,他快樂地創作著,簡單的享受著創作過程中帶來的喜悅,這一點受到了詩人蔡培國等網友的高度贊譽。
推動“貴州風”音樂創作和宣傳貴州不遺余力
黔東南是歌舞的海洋,節日的故鄉,是一片具有得天獨厚民間音樂資源的神奇土地,鄭建安的很多音樂作品是描寫黔東南的靈秀山水和民間習俗,其目的就是想讓外界更多的朋友了解貴州和了解黔東南。
在這類作品中,鄭建安以流行元素為主線條并有機滲入民族元素,均具有明顯的通俗歌曲特征和貴州民族韻味,形成了朗朗上口和易懂易學的風格。
《苗家六月》是一首題材取自于黔東南州民間一個廣為流傳的凄美愛情故事的歌曲,在作曲上大量的使用了降3、降7等貴州苗族標志性的音調,一經推出便得到了認可。
《今夜我不想離開》是一首描寫侗寨的歌曲,開篇使用了侗族迎客酒歌,隨后采用現代流行唱法并滲入侗族大歌元素敘述游客對侗寨的深深眷戀,這首歌被國內各大知名音樂網站紛紛轉載,并長時間占據貴州音樂榜榜首位置。
《快樂月光》表現的是熱戀中的青年男女約會時的美妙心情和歡樂場景,描寫黔東南少數民族游方、爬窗、摸奶等獨特婚戀習俗風情,并開創性的使用了“藍調搖滾+說唱+民族器樂演奏”的表現形式,同時又帶有些許異域風情味道,在原創音樂網站具有較高的人氣。
……
在朱德榮(《九月九的酒》詞曲作者)、蘇拉(《晚秋》詞作者)、玉鐲兒(本名孫紅鶯,《白狐》詞作者)、張超(《自由飛翔》詞曲作者)、曾憲達(貴州音樂人,早年為南方某繁華都市首席鋼琴師,曾為齊秦、蘇芮等眾多明星現場鍵盤伴奏)和鄭建安等代表人物的引領下,“貴州風”音樂創作的團隊不斷發展壯大,紛紛成立了相關社團組織,把孤軍作戰的局面轉換成了集體合作的創作優勢,他們的“貴州風”原創作品通過網絡、電視和大型演出活動等方式為廣大人民群眾所熟悉,并逐漸被認可和接受,有的作品已經被廣為傳唱或作為手機彩鈴,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貴州風”將會刮得更猛烈和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