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龍侗寨的“月也”習俗(組圖)
本港訊 (吳占方 孫澤瀚 特約記者 唐學章)“月也”,是黎平縣永從鄉三龍侗寨侗族集體做客的一種傳統社交活動,漢語譯為“吃相思”,即村與村之間、寨與寨之間、以鼓樓為代表的家族與家族之間,或某個大寨中的某個鼓樓與一個小寨之間進行的循環交往活動。在三龍侗寨,“月也當杜”、“月也戲”、“月也列單”、“月也桿棉”、“月也賀樓”等習俗十分盛行。每逢“月也”,四鄰八鄉的親朋好友都趕來慶賀,國內外游客、媒體聞訊也會趕來看熱鬧。每逢“月也”,三龍侗寨,熱鬧非凡。
“月也當杜”。當杜,就是相互邀請之意,在每年的春節期間開展,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一個村寨以本村寨所有男女歌隊的名譽,邀請另一村寨男女歌隊來唱歌鬧新年;二是以一個村或一個房族男女歌隊的名譽,去邀請另一個村或另一個房族的男女歌隊到鼓樓對歌;三是嫂子請姑娘回娘家進行對歌。這些活動規模少則20人或幾十人,多則數百人,對歌三至五天。今年你若是被請人,明年你就是主人,以此類推,相互邀請,同慶新春佳節,祝賀國泰民安。
“月也戲”。 每年大年初四過后,三龍侗族以房族為主輪流到從江縣的小黃和本縣的巖洞、銅關、四寨等鄰近鄉鎮村寨請戲班到本寨唱侗戲,比比歌喉,交流思想,聯絡感情,加深情誼。白天唱侗戲,夜晚進鼓樓賽侗歌,活動一般要7-9天。同時,以房族為單位組成侗戲隊或男女大歌隊,一個房族請另一個房族的侗戲隊或男女大歌隊來唱侗戲或對唱大歌,活動時間從大年三十晚至次年正月初六日。
“月也列單”。“列單”,即偷棉被之意。在三龍侗寨,姑娘出嫁后不久,嫂嫂為請其回娘家,就悄悄來到姑爺家,乘人不備,將姑娘家一床新婚棉被偷偷抱回娘家。當姑娘留心一看,不見棉被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馬上告知房族所有的妯娌,陪她回娘家“興歌問罪”要回棉被。當姑娘一伙妯娌到娘家時,娘家房族的嫂嫂們早已嚴陣以待,列歌隊恭候。這陣勢,姑娘方妯娌們必須用唱歌來說明來意,嫂嫂方則用唱歌給予否認,雙方你來我往,一場歌戰就此拉開。此時,歌聲、笑聲、戲鬧聲伴隨著裊裊炊煙回蕩在綠水青山間侗寨的上空。歌戰歸歌戰,酒菜卻不能不豐盛,雙方一邊吃一邊唱。這樣的歌戰,有的三天,有的五天,有的甚至七天。當姑娘和她的妯娌回家時,嫂嫂們就將“偷來”的棉被換上新被面奉還,并將自己最好的刺繡、侗錦作為禮物贈送。實際上,“偷棉被”習俗就是姑嫂之間的唱歌大比武,也是親情和諧的鏈接。
“月也桿棉” 。侗語“占苛冒”,即吃扁米之意。這習俗只在兩寨或兩家房族男女青年之間進行,以吃扁米為內容的結交方式。事實上也是侗族青年男女的唱歌大比武。
每年秋收季節,當糯禾即將成熟時,一個侗寨的姑娘們隨意向另一侗寨中某一個“臘漢”(未婚男青年)的糯禾田中,先用帶枝的鋸木條樹枝插在這個“臘漢”的田中,向男方寨子的“臘漢”們發出對歌挑戰的信息。禾田的“臘漢”知道后,邀上本寨的“臘漢”們一起去請挑戰的姑娘們一道,上山砍一根高大的第一節為三叉的竹子,纏上剛從地里采摘來的帶籽棉花,又纏繞紅布,做成“插花桿”,也插在“臘漢”家禾田中,表示應戰。到了深秋摘禾時節,以這個“臘漢”牽頭,邀約本寨的“臘漢”去請那伙挑戰的姑娘們一起來摘禾;摘完禾后,“臘漢”們帶上酒肉(有的甚至殺豬宰羊)和姑娘們一道挑上禾穗到姑娘家,將禾穗焙熟,用石碓舂成扁狀形的癟米,接下來的是“臘漢”和姑娘們在相互對歌與戲鬧中共同品嘗勞動果實——癟米。這種青年男女交往習俗有時一次要延續三、五天,有的甚至七、八天,而且是通宵達旦地唱歌對歌,其樂融融。這種習俗交際為侗族青年男女相互認識、了解乃至戀愛、結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月也賀樓” 。即結親通婚的兩個村寨之間,如有一侗寨新建鼓樓或風雨橋、寨門、涼亭、戲臺等落成后,另一寨男女老少前往祝賀,活動持續3—5天,活動人數在數百人之多,活動內容也少不了侗歌比賽,有時還演唱侗戲。
“連花鬧” 。當一個寨子與另一個寨子“月也當杜” 、“月也戲” “月也列單” 、“月也桿棉” 、“月也賀樓”等習俗活動的時候,相鄰寨子的侗民就化裝成叫花子的摸樣來湊熱鬧助興的一種習俗。凡是遇到這種情況時,東道主侗寨一定是用歌、酒熱情款待,與原請的親朋好友等賓客同等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