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鞏"三張牌"吸引20余家媒體記者眼球(組圖)
“太神了!”、“真是難得一見!”“不可思議!”……2011年4月10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北京周報、騰訊網等20余家媒體記者在岑鞏縣參觀采訪絕代佳人陳圓圓歸隱地馬家寨、思州石硯制作工藝、思州儺戲儺技表演后發出這樣高度的好評。
當天,由省委宣傳部、省民委、省體育局、省旅游局組織的“多彩貴州踏春行”媒體記者大型采訪活動在岑鞏展開,該縣大力打造的三張文化名片:絕代佳人陳圓圓歸隱地馬家寨、現代戲劇的活化石—儺戲和“國之寶”——思州石硯,強烈地吸引了前來采訪的省外20余家媒體記者,他們在參觀采訪的過程中,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不時發出由衷的感嘆。(張維軍)
相關鏈接:
岑鞏縣文化旅游“三張牌”
近年來,岑鞏縣委、縣政府在大力實施“工業強縣、城鎮化帶動和農業產業化”三大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還致力于文化旅游資源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打出文化旅游“三張牌”。
參觀陳圓圓墓地
美人
吳三桂去世后,吳氏家人歸隱何處?絕代佳人陳圓圓魂歸何方?300多年的歷史謎案目前已經被清史專家考證揭曉,謎底就在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岑鞏縣歷史文化工作者就獲知陳圓圓魂歸馬家寨的傳聞,以黃透松(原岑鞏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晏曉明(原岑鞏縣文化局、旅游局局長)為代表的“土專家”,經過20多年的挖掘探究,認定陳圓圓魂歸馬家寨。
這一說法經過媒體刊播后,引起史學界關注。一些國內外學者專家紛紛前來考察。中國紅學研究會會長、史學家馮其庸教授,原國家旅游局副局長孫綱等先后實地考察。孫綱副局長考察馬家寨后賦詩一首:“晚明遺事何處尋,龍鰲河邊樹青青。馬家寨里吳家后,細說圓圓護佑情。”著名史學家紀連海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上說,在眾多陳圓圓歸隱地的說法中,馬家寨之說最為可信。
2010年,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委員李治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博導滕紹箴等幾位專家,前來馬家寨進行了2次全面深入的學術考察。通過考察,專家們得出:“一是馬家寨的吳氏族人就是吳三桂的遺脈毋容質疑;二是絕代佳人陳圓圓香魂歸隱馬家寨可以肯定”的結論。
與此同時,岑鞏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馬家寨的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成立了專門的領導小組,負責馬家寨文物、史跡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在北京清史專家的指導下,積極籌備馬家寨“陳圓圓史跡陳列館”的布展,大力開發“美人文化”。
參觀思州儺戲
儺戲
岑鞏的思州儺文化蘊藏豐富,被專家稱之為“儺窩”。
據《思州歷代名師錄》記載,早在東晉年間,儺戲儺技就在思州廣為流傳,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
思州儺源于江西宮廷儺,但在歷史演變過程中,以其歡快的儺舞、儺歌巧妙地打破了宗教教義的金科玉律,使之成為一種祭中有歌、歌中有舞、舞中有戲的集祭、歌、舞、戲、特技為一體的,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綜合性傳統文化。
思州儺戲是流傳在古思州治地岑鞏境內的一種驅邪逐魔、酬神還愿,為人們祈福消災的一種原始古老的宗教祭祀活動,融合民間歌舞表演為一體,包含歌、舞、祭、特技為一身,逐步衍變形成的一種古老戲種,至今仍是群眾“驅魔逐邪”、“迎祥納福”、“沖喜逗樂”的一種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其表演的目的是為了驅邪納吉、酬神娛人、祈求人丁興旺、家宅平安、老人高壽、小孩順利成長等。儺戲目前在岑鞏農村老百姓中仍有一定的傳承環境。岑鞏縣正組織人力進一步對其進行深度民間文化挖掘,將要把它作為思州文化的代表性產物進行包裝提升,打造歷史悠久的古思州文化精品。
據初步調查了解,岑鞏縣境內有儺壇上百個,儺文化民間藝人500余人,儺愿腳有100多種。
自1990年以來,國家文化部、臺灣清華大學、日本東京大學、日本麗澤大學、美國新墨西哥州等有關專家學者等,紛紛進入岑鞏,實地考察思州儺技儺戲,考察觀看后均給予高度評價。
日本東京大學副教授大木康的題辭是:“思州儺戲是世界上很寶貴的文化遺產。”美國新墨西哥州旅游撰稿人丹尼斯-羅絲瑪麗的題辭是:“在水尾我們欣賞到了精彩的思州儺戲儺技表演,我們希望更多的旅游者來領略這樣的樂趣。”中國儺技學研究會會員顧樸光的題辭是:“岑鞏多民族的儺戲,是古老的民間藝術瑰寶。”還有稱思州儺技是“世界文化之寶”、“東方的神秘”、“中華民族之驕傲”、“不可思議的神仙文化”等等。
近年來,一些儺戲藝人曾先后被邀到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山東等地表演。1995年思州儺技藝術表演團,代表貴州省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95北京第二竹文化節’,演出了130多場,名噪京城。同年8月香港《大江南北》大型電視系列片攝制組專程來岑鞏攝制思州儺戲儺技表演藝術,不久對30多個國家播放,思州儺技儺戲,馳名中外。
最近,思州儺戲藝術團應邀赴日本、韓國進行民間文化交流演出,受到關注和好評。
參觀思州石硯
參觀思州石硯
寶硯
思州石硯,因硯材產于思州治地(今岑鞏縣)而得名。古名蠻溪硯,譽名“黑端”,又名金星石硯,簡稱思硯。最早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名傳于漢代,至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
唐、宋時期,思州石硯出現在文人書齋中,受到蘇軾、黃庭堅、歐陽修等書畫名人的鐘愛。后經過元、明兩代藝人的努力,制硯技藝得到進一步的提高,被明朝廷列為貢品。清朝康熙皇帝對思州石硯尤為贊賞,把它選作“御硯”收藏。
清朝末期,思州石硯流傳國外,在日本頗受歡迎。民國十九年(1930年),岑鞏縣制硯藝人聶寶善的作品榮獲 “貴州省工業實業展覽會甲級銀質獎章”。從而,思州石硯作坊也相繼興旺起來。特別是星石潭一帶,幾乎家家都有制硯能手,在全國名硯林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1960年1月,周恩來總理視察貴州時,親自過問思州石硯的生產情況,在總理的關懷下,思州石硯生產得以恢復和發展。1973年成立了“岑鞏縣工藝美術廠”,技藝精湛的周樹南等老人積極擇徒授藝,組織生產,思州石硯得以再次走出國門,先后出口東南亞各國。
1973年的一天,周恩來總理陪同日本一個訪華團的客人,在北京參觀故宮博物館,一位日本書法家看見一塊硯臺,愛不釋手,說他過去買過這種石硯,希望還能夠買到它。周總理翻過硯臺背面一看,上面陰刻有“思州周”3字。這就是思州石硯。
1979年1月1日,國家輕工業部將“思州石硯”列為全國傳統工藝美術品“刻硯”的八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賀蘭硯、思州石硯、羅紋硯、金星硯、魯硯)中的第五位。1995年,思硯在國內貿易部、國家專利局主辦的中國國際技術產品展覽會上榮獲金獎。省人民政府曾把思硯作為禮品贈送給泰國公主詩琳通。
近年,在岑鞏縣委、縣政府的重視下,思硯產業逐步發展,其雕刻技藝于2007年被貴州省列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思硯連續四屆被中國文房四寶協會評定為“國之寶-中國十大名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