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詠中國”采風日記:岜沙苗寨做“新郎”
國際在線演出消息:9月18日,“樂詠中國”的五位國際著名作曲家結束了4天的貴州之行,前往采風第四站――廣西。在貴州最后兩日的行程中,岜沙苗寨以及侗族大歌極具特色的演出為貴州行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岜沙苗寨,被譽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岜沙人到現在仍然保留著像女人發髻一樣的古代發式、用鐮刀剃頭等習俗。此外它還是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男子刀不離腰、槍不離肩,無論老少都能持槍。跟以往不同的是,在岜沙苗寨看表演之前,五位音樂家先走進了村寨人家,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探訪。雖然時間不長,但對他們而言則是第一次零距離接觸真實的中國農村家庭,也是第一次觸摸到中國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村民家中飼養的家畜、正在織布的老婆婆、玩耍的孩童…….一切對于他們而言都十分新鮮。作曲家托馬斯還親切的教家里的小孩子如何使用相機。
之后的岜沙表演也十分獨特,鳴槍儀式、搶親、剃頭等與岜沙生活習俗緊密相聯的段落都加進了表演,使他們倍感新鮮。有意思的是,在表演中塞巴斯蒂安還被當地人看中,充當了一把“冒牌”的岜沙新郎,和年輕漂亮的苗族姑娘舉行了“婚禮”:見父母、交杯酒 ……規矩是一個都不少。“從居民的家到表演,岜沙苗寨的文化都與傳統的苗族文化有著很大差異,尤其是手拿槍支的男人,就像感覺回到了美國。而且在結婚儀式中我差點就入了戲,不愿回到大部隊了。”塞巴斯蒂安打趣地說。
如果說岜沙的體驗已經讓五位作曲家流連忘返、樂不思蜀,當天晚上在另一個村寨的侗族大歌則更讓五人感到嘆為觀止。在黔東南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肇興侗寨中,唱侗族大歌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地有句俗語便是:“飯養身,歌養心。”所有樂曲都是祖祖輩輩口傳心授,用大歌的形式進行歷史文化的傳承。即使歌曲中旋律再復雜、表演再繁多,每個表演者也幾乎不用排練,配合十分默契。當老外們聽到第一首源自東方的多聲部無伴奏大合唱后,就驚訝得直喊:“太讓人驚訝了!”在后面的表演中,樂曲也是一首難過一首,高低音自然和諧,各個聲部也配合得天衣無縫。演出結束后,五位國際作曲家便迫不及待得拉住表演者開始發問:“侗族大歌一共有多少首?經常用的伴奏樂器有多少?每個聲部之間是否有轉換?”一連串兒的問題讓表演者應接不暇,交流一直持續了近20分鐘才作罷。羅賓?霍洛韋驚訝的說:“我們之前所聽的中國傳統音樂多以單線條為主,沒想到在這么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還能聽到這么多復調式因素。回英國后我一定會繼續查侗族大歌的資料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