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古歌——民間口傳:民族的心靈記憶(圖)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文學
地區:貴州
編號:Ⅰ-1
申報地區或單位:貴州省臺江縣、黃平縣
一、 簡介
苗族分布在我國西南數省區。按方言劃分,大致可分為湘西方言區、黔東方言區、川滇黔方言區。黔東南清水江流域一帶是全國苗族最大的聚居區,大致包括凱里、劍河、黃平、臺江、雷山、丹寨、施秉、黃平、鎮遠、三穗,以及廣西三江和湖南靖縣等地,其中,臺江縣被稱為"苗疆腹地"。
在此廣大苗族聚居區普遍流傳著一種以創世為主體內容的詩體神話,俗稱"古歌"或"古歌古詞"。民間口傳文學作品《苗族古歌》,是我國流傳下來的惟一非宗教典籍的傳世記史詩,也是集苗族歷史、倫理、民俗、服飾、建筑、氣候等為一體的百科全書。
二、 主要內容及特點
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史詩。它的內容包羅萬象,從宇宙的誕生、人類和物種的起源、開天辟地、初民時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遷徙、苗族的古代社會制度和日常生產生活等,無所不包,成為苗族古代神話的總匯。它分為四部分:《開天辟地》、《楓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其中,《鑄日造月》提到冶金技術,反映青銅文化打下的烙印;《砍楓香樹》描寫里老斷案,展現部落聯盟時期的社會管理機制……整部史詩以口傳心記為傳承手段,全詩屬五言體結構,押苗韻,長達一萬五千余行,塑造了一百多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并充滿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詩中大量運用比喻、夸張、排比、擬人、反問等多種修辭手法,生動地反映了苗族先民對天地、萬物及人類起源的解釋和人們艱苦奮斗開創人類歷史的功績,充滿了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