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隆里古城·龍韻 平靜安然的古鎮氣息(圖)

花臉龍吸引了各地游人。

丑角花臉吸引了古城的孩子。

畫上花臉的古城女子。
金黔在線訊 走進錦屏縣隆里古城,在鵝卵石鋪就的古街、巷道穿行探訪,平靜安然的古鎮氣息令人遐想,促人探奇。
古城是明代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軍事城堡。始建于明朝初年的隆里古城,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仍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民居建筑。
古城居民大都是明代“調北征南”的屯軍后裔,他們的祖先來自江蘇、江西、安徽等地,城中現有760多戶人家,3900多人,90%以上為漢族。在長達六百多年的時間里,他們守望在這處苗侗文化腹地,堅守著自己的文化。有學者到訪后稱之為“中原余音,南疆錦繡”。
據介紹,古城是在“三街、六巷、九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街道四通八達,貫穿全鎮。在古城行走,街道布局橫折曲行,竟然沒有一處十字路口,全為丁字路口,令人稱奇,據說當初是為避戰火橫沖直撞而建。在家家戶戶的院子門頭上,都有“三槐第”、“濟陽第”、“五柳堂”、“蘇湖第”等字樣,這是他們為了懷念故鄉,而把故鄉掛在自家的門頭上。
置身古城,猶如走進時空隧道,自然與人文,歷史與現實,在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古城文化以江南漢文化最為厚重,同時滲透當地苗、侗文化的內容,形成了有別于中原文化和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的群體,是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文化社區。
古城的古風古韻令人著迷,以民間活動為載體的花臉龍、迎故事、唱漢戲是古城漢文化的三大瑰寶。尤其是每年正月十五傳統的舞花臉龍,最為熱鬧、最具特色。這天,古城舞龍不單吸引了周圍十里八鄉的鄉親前來觀看,還吸引著各地的觀光游客。
2月5日正月十四,入夜的隆里古城非常熱鬧。街道上紅燈籠映出的暖光,將黑夜的寒氣驅得一干二凈,時常有爆竹的聲音飄來。一隊隊的孩子舞著龍燈,挨家挨戶地拜年。接龍的人家熱情地燃放爆竹,將舞龍的孩子迎進屋內轉上一圈,然后打發點壓歲錢,多少隨意,家家戶戶都是圖個吉利。
2月6日正月十五一大早,古城居民吃過早飯后,就開始了耍花臉龍前的準備。舞龍的人都要畫花臉,穿著傳統的行頭,面孔用五彩按照戲劇中生、旦、凈、末、丑的角色,畫得隨心所欲,花花綠綠,無論男女,都可參加。這天,古城中最忙的要算負責畫花臉的師傅了,不但要給當地村民畫,還要給許多游人畫。農民畫師陶一明,這天是忙得不可開交,他給上百人畫了花臉。
當日,30多條“花臉龍”,在古城的大街小巷巡游,鑼鼓喧天,沿街的住戶把紅爆竹點燃扔向游走的“花臉龍”,以求吉祥如意,巡游同時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游客和攝影者。舞龍時由龍尾牽動整條龍的動作,舞龍的人群中,最搶眼的是執掌龍尾的丑角“藍季子”,一副狂放不羈之相,打、逗、追、戲給人留下獨特印象。
花臉龍自北宋以來,已有1000多年歷史,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已由過去的3種發展到現在的近20種,玩耍起來勢若翻江倒海,令人目不暇接。在隆里,從5歲小孩到70歲老人大都會舞龍。據隆里《龍標雜記》記載,隆里玩花臉龍歷史悠久,取材于宋朝初期“蘭季子會大哥(趙匡胤)”又名“戲皇嫂”一則民間傳統故事。
近年來,隆里古城一大批婦女也加入到了舞龍隊伍中來,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目前,隆里古城的舞龍藝人達200余人,其中女性舞龍愛好者及隊員達50余人。2011年11月,在廣西龍勝自治縣舉行的舞龍比賽中,隆里“花臉龍”和來自廣西、湖南、廣東等地的高手同場競技,以獨特的表演和高難度的動作套路,征服了評委和觀眾,奪得一等獎。
玩“花臉龍”這種舞龍表演形式,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隆里因此被省文化廳命名為“舞龍藝術之鄉”。2005年,花臉龍被列入貴州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年來,隆里舞龍更是名聲在外,湖南、廣西等地不僅到隆里來定購彩龍,還請隆里古城的“龍頭”和“龍尾”去傳授舞龍技藝。
挪威駐華大使白山先生到隆里考察時,曾驚嘆道:“我在世界上許多地方看過舞龍,隆里舞的龍特別有勁,具有強勁的生命力,我還是第一次看到,這才是中國民間真正的傳統舞龍。”